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體顆粒脂肪移植是將抽吸所得的自體純化脂肪顆粒注射到軟組織缺損部位,從而使受區達到豐滿塑形的效果。因脂肪移植後吸收率過高問題仍未解決,使此項技術在臨床中不能廣泛應用w粒脂肪移植後的存活率與很多因素有關,國內外眾多學者在提高其存活率方面做了大量的實驗研究,並得出一致結論:加速移植體的血管重建是提高顆粒脂肪移植存活率的關鍵。從而多種促血管生長因數成為了研究的重點,研究表明胰島素樣生長因數-1(IGF-1),鹼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數(b-FGF),瘦素(Leptin )等都可不同程度的促進移植脂肪存活。血管生成素-1(ang-1)是1996年被發現的一種促血管生成因數,其與脂肪移植成活率關係的研究目前未見報道。目的:本試驗通過建立大鼠的脂肪移植模型,在移植體內加入血管生成素-1,利用血管生成素-1促進血管生長,加速局部血液迴圈重建的作用,來研究其對移植體內早期血管生成的影響,及其對移植體成活率的影響。方法:健康六個月的Wistar大鼠36只,雌性,平均體重(300±5)g。採用隨機對照設計的方法,將所有大鼠隨機分成6組,每組 6只,1-2組為2μg/ml濃度的Ang-1組,3-4組為0.25μg/ml濃度的Ang-1組,5-6組為生理鹽水對照組。切取大鼠雙側腹股溝處的脂肪約 1ml,純化後按分組要求分別經2μg/ml Ang-1、0.25μg/ml Ang-1和生理鹽水處理後,進行自體背部皮下移植。1、3、5組移植的脂肪組織在術後7天取出觀察,並用黏附分子CD34免疫組化法顯示微血管,進行微血管密度的定量研究。2、4、6組移植的脂肪組織在術後30天取出觀察,測量脂肪體積,計算成活率。結果:1、3、5組進行免疫組化法CD34染色後血管呈棕黃色,經高濃度和低濃度Ang-1處理組的移植體的周邊區血管密度高於鹽水處理組的血管密度(P<0.01),高、低濃度Ang-1處理組間差異無顯著意義。2、4、6組取出移植的脂肪組織後計算脂肪移植成活率,經高濃度Ang-1處理的移植體成活率明顯高於鹽水處理組的移植成活率(P<0.01),低濃度Ang-1處理組移植體成活率也高於鹽水處理組的移植成活率(P<0.01),高、低濃度Ang-1處理組間差異無顯著性意義。結論:一定濃度的Ang-1對移植鼠顆粒脂肪組織有促進其血管增生的作用,從而提高了移植後脂肪組織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