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代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到目前为止,托尼·莫里森已经发表了九部小说,包括1970年发表的《最蓝的眼睛》,1973年完成并出版的《秀拉》,1997年的《所罗门之歌》,1981年的《柏油孩子》,1987年的《宠儿》,1992年的《爵士乐》,1998年的《乐园》和2003年的《爱》以及最近于2008年出版的《仁慈》。在她已发表的这些小说中,《宠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评论家和学者对这部作品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黑人文学史上最成功的作品。莫里森也凭借《宠儿》在1993年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同时也使她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裔美国文学作家。从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评论家开始对莫里森的作品产生兴趣。在对莫里森作品的评论以及学术论文中,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以及心理学分析理论占了主流位置。西方评论界普遍认为莫里森不仅熟悉黑人传统文化和希腊神话,而且也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陶。通过了解对莫里森作品的研究现状,许多评论家也运用了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对《宠儿》进行研究,但是对作品中莫里森对希腊经典神话的颠覆与重塑却鲜有重视。因此,本文以小说《宠儿》为依托,借鉴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对托尼·莫里森的作品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指出托尼·莫里森的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对希腊神话原型的颠覆和重塑,试图为解读托尼·莫里森及其作品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本论文引言部分首先对托尼·莫里森和她的小说《宠儿》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然后综述了国外和国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在接下来的第二章节里,本文回顾了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并试图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弗莱的神话文学置换理论来分析莫里森在《宠儿》中对宠儿中希腊经典神话的运用。第三章重点探讨莫里森对希腊神话美狄亚原型的颠覆和重塑,从而发现她独特的塑造人物的技巧。首先,本文把目光投向美国黑人作家作品中对神话原型的偏爱,并试图探讨其中的原因。其次,对于莫里森来说,她从小就开始对神话感兴趣,这也导致了她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神话原型。第三,依据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本文发现了小说女主人公塞丝的原型即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但是莫里森并没有照搬这个神话原型,而是赋予黑人奴隶塞丝新的特点。而莫里森在《宠儿》中颠覆以及重建美狄亚神话的意义及原因也将在本文中重点探讨。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全文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