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是在延安时期中共局部执政的条件下颁布和实施的。延安时期中共局部执政面临着“抗战”“建国”的双重历史使命,既要带领全国抗日人民实现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又要实现建立一个新中国的政治目标,中共局部执政方略的具体形式如何,大政方针的制度化、规则化及实践化这些问题无疑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中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陕甘宁边区就是这一基本设想的“试验区”和“示范区”,各项新民主主义制度基石在这里奠定。延安时期中共局部执政中对于边区治理体系的制度建设离不开“顶层设计”,也即为实现中共的执政目标而制定的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但仅有“顶层设计”又是不够的,还必须用法律的形式予以确定和体现出来,通过边区的根本法(宪法性文件)确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人权保障制度、司法制度、文化制度中共局部执政的制度基石。《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既是延安时期中共局部执政的基本方略,也是陕甘宁边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雏形的根本法。《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是延安时期中共局部执政的执政方略,其具体规定体现出了为完成中国共产党“抗战”“建国”的执政目标而制定的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体现出中共在陕甘宁边区中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作用。毛泽东对于《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制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全部是由他修改定稿的。毛泽东把这里作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建设的实验地。《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制定实施后,对全国其他根据地既抗日民主政权起到了示范作用,其他抗日根据地也纷纷效仿,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为根本指导,制定了各自根据地的施政纲领,在这里奠定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各项制度的基石。《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边区作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雏形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权威性的原则性,这一纲领是边区维护抗日统一战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法律基础,是边区抗日人民最高的行为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边区一切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都不得与之相违背。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发展。《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具体应用和体现,是延安时期中共局部执政的基本方略和根本法。本文的研究试图通过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与延安时期中共局部执政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探讨这一纲领文本背后体现出的理论基础、历史条件、制定过程、价值取向、历史脉络、制度建设以及实践效果等问题,从而回应延安时期中共局部执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是提出问题。对《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与延安时期中共局部执政制度研究的学术情况做综述性分析,探讨可以继续拓展和深化的领域和方式。并对宪法、宪法性文件、施政纲领等相关概念进行阐释,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以及可能有的创新之处和重点难点分析。第二章是《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立法理论渊源。法律文本与思想理论密不可分,笔者试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和梳理这一纲领的理论渊源。第三章是《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制定出台。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都不开一定的历史客观条件,本章分析论述这一纲领制定前后时局变化的历史条件,阐述这一纲领制定颁布出台的基本过程、对于其他根据地的示范和影响。第四章是《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基本属性与价值目标。重点论述这一纲领其自身所具有的政治纲领性和宪法性双重基本属性,以及对于秩序、自由、平等的价值目标追求。从接下来的第五章开始,就将重点探讨这一施政纲领文本背后体现出延安时期中共局部执政的制度建设问题,侧重点将放在纲领颁布实施之后的制度建设问题。第五章是延安时期中共局部执政的政治与经济建设方略。从《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具体规定出发,重点论述延安时期中共局部执政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在政权性质、政权形式、领导方式等基本政权建设问题,以及“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建设。第六章是延安时期中共局部执政的人权保障与司法制度建设方略。从《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关于人权和司法方面的规定出发,介绍了陕甘宁边区在人权保障和司法制度的建设问题。第七章是延安时期中共局部执政文化及社会其他问题建设方略。从《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关于文化制度社会其他制度的规定出发,论述对于延安时期中共局部执政文化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问题,逐条分析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初步构建。最后是结语,指出《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对于延安时期中共局部执政制度构建的重要性,奠定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各项制度的基石,以及《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不足和历史局限性,并对是对这一施政纲领作结论性总结,简要分析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