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小波经历了生前的寂寞以后,以其去世为转折点被媒介制造为“文坛外高手”、“启蒙学者”、“自由撰稿人”、“自由思想家”等,媒介对王小波种种身份符号的想象和书写,引发了“王小波现象”。王小波本人也在媒介和种种合力之下,经历了一次一次不断被象征的过程,他及其他的写作在此意义上被不断地误解、扭曲。“王小波现象”是20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九十年代末以来,随着第二媒介时代在中国的到来,媒介文化和消费文化共同合作生产的一个媒介神话。
第一章首先梳理了“王小波现象”产生的过程。媒介对待王小波的态度以其死亡为分界,从最初的漠视到后来狂欢式的宣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论是从学术界、知识界,还是大众媒介评说,都对王小波保持极高的热情。王小波的小说、情书、画传成为图书市场的畅销书籍,网络上充斥着众多王小波追随者,这一切共同构成了火热的“王小波现象”。
第二章具体勾勒了媒介对“王小波”意义层面的塑造,即怎样把王小波转义为“自由知识分子”、“爱智慧者”和“后现代书写者”的“王小波媒介神话”,媒介都在这些形象上赋予了怎样的意义。
第三章进入“王小波媒介神话”背后的原因分析。王小波之所以会成为神话的主角,正是因为他恰逢时机地暗合了当时“书写文化英雄——呼唤人文精神”、“塑造自由斗士——推崇个人主义”和“追捧‘后现代’——消费‘无厘头’”的文化语境,成了媒介文化和消费时代的合谋成果。
第四章通过还原王小波的本来面目,揭示出王小波本身特质与“神话”的相悖之处,从而解构了“王小波媒介神话”。
第五章通过对媒介自身优越性阐释,阐明媒介之所以能够拥有强大的能力塑造“王小波媒介神话”是凭借“学术资本”助长媒介的“隐性权力”和“后工业社会”赋予媒介的“显性权力”而使之成为强权势力,左右符号力量操纵文化生产。
结语部分指出,文化生产不应被媒介强权所操控,而必须建立适宜的媒介文化生产方式,这样的文化生产最牢固的基石是学院批评。当下的任务就是回归抑或是建立学院批评,寻找当今文学意义生产、学院批评的出路,在媒介批评和学院批评之间找寻互益并能促进文学事业的批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