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的力量:王小波现象与媒介文化关系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u820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小波经历了生前的寂寞以后,以其去世为转折点被媒介制造为“文坛外高手”、“启蒙学者”、“自由撰稿人”、“自由思想家”等,媒介对王小波种种身份符号的想象和书写,引发了“王小波现象”。王小波本人也在媒介和种种合力之下,经历了一次一次不断被象征的过程,他及其他的写作在此意义上被不断地误解、扭曲。“王小波现象”是20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九十年代末以来,随着第二媒介时代在中国的到来,媒介文化和消费文化共同合作生产的一个媒介神话。 第一章首先梳理了“王小波现象”产生的过程。媒介对待王小波的态度以其死亡为分界,从最初的漠视到后来狂欢式的宣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论是从学术界、知识界,还是大众媒介评说,都对王小波保持极高的热情。王小波的小说、情书、画传成为图书市场的畅销书籍,网络上充斥着众多王小波追随者,这一切共同构成了火热的“王小波现象”。 第二章具体勾勒了媒介对“王小波”意义层面的塑造,即怎样把王小波转义为“自由知识分子”、“爱智慧者”和“后现代书写者”的“王小波媒介神话”,媒介都在这些形象上赋予了怎样的意义。 第三章进入“王小波媒介神话”背后的原因分析。王小波之所以会成为神话的主角,正是因为他恰逢时机地暗合了当时“书写文化英雄——呼唤人文精神”、“塑造自由斗士——推崇个人主义”和“追捧‘后现代’——消费‘无厘头’”的文化语境,成了媒介文化和消费时代的合谋成果。 第四章通过还原王小波的本来面目,揭示出王小波本身特质与“神话”的相悖之处,从而解构了“王小波媒介神话”。 第五章通过对媒介自身优越性阐释,阐明媒介之所以能够拥有强大的能力塑造“王小波媒介神话”是凭借“学术资本”助长媒介的“隐性权力”和“后工业社会”赋予媒介的“显性权力”而使之成为强权势力,左右符号力量操纵文化生产。 结语部分指出,文化生产不应被媒介强权所操控,而必须建立适宜的媒介文化生产方式,这样的文化生产最牢固的基石是学院批评。当下的任务就是回归抑或是建立学院批评,寻找当今文学意义生产、学院批评的出路,在媒介批评和学院批评之间找寻互益并能促进文学事业的批评形态。
其他文献
该文是对汉语情态动词进行的语义研究,主要论述了情态动词的语义系统、情态动词的否定、情态动词的应用等三方面的问题.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综述.交待了选题的动机以及对前人
《三国演义》塑造的诸葛亮,是中国很多男性的超级偶像。他集智慧、忠诚、正直、廉洁于一身。然而,恰恰是这份鞠躬尽瘁,导致了蜀汉军政管理上的诸多失误。而这一切,都源自于诸葛亮的完美主义人格,这种完美主义一方面让他自己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和压力,导致他夙夜忧叹、身心疲惫,过早退出了历史舞台;另一方面也让蜀国后期缺明主、乏能将、国力衰微,真是可悲可叹。  调查发现,当今的白领阶层饱受职场完美主义之累。为了塑造一
期刊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茅盾是一个复杂的文学创作主体。本文提出茅盾小说中的“矛盾性”问题,涵盖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茅盾小说中并存着对现代化进程的理性书写和超越时代的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特克尔博士说,“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后,在网络世界中以另一种身份,倾诉苦恼,宣泄情绪,能不知不觉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紧张。因为在网络中你无需为自己的言行承担后果。”网络上的你实际上是人内心中的另一个自己,这个自己因为受到压抑和限制,在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很少出现,也就是你的“秘密自我”。    没秘密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指出,大多数正常的成年人都具备过双重生活的潜质。模仿别人、尝
才子佳人小说在清初的一段时间里很兴盛,后来却衰落,成为文学创作的反面典型,这其中的原因颇值得探讨.长期以来,人们的研究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该篇试图从陌生化角度探
美国文学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文化背景,现代主义文学也有神话模式的运用。在美国文学的宗教背景与现代主义的潮流下,福克纳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运用《圣经》。 美国南方的清教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