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叶绿体DNA变异推测冰岛蓼(Koenigia islandica)的起源地及迁移路线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china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岛蓼(Koenigia islandica)是一种典型的北极高山植物。其分布范围从我国西部高山和喜马拉雅地区延伸到环北极地区,同时还分布在苏格兰、北美的落基山脉和南美南部,形成远距离的间断分布。对冰岛蓼的谱系地理学研究,有助于了解冰岛蓼这一北极高山植物自第四纪冰期以来的进化历史,也有助于解释青藏高原-北极间断分布模式形成的原因。本研究采用cpDNA的2个非编码区片段对冰岛蓼的谱系地理学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⑴对26个居群220个个体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cpDNA的trnL-trnF和atpB-rbcL基因间隔区共具有58个变异位点分别是40个碱基突变和18个插入缺失突变,检测到25个单倍型。冰岛蓼物种水平的单倍型多样性(Hd)为0.834,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296,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⑵ AMOVA分析冰岛蓼cpDNA在物种水平的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间(91.31%),居群内的变异(8.69%)小于居群间的变异,居群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FST=0.9131,P<0.001)。冰岛蓼(K.islandica)物种水平上的GST=0.736(0.0694)NST=0.893(0.0464) U=2.57 NST> GST(P<0.01),表明冰岛蓼居群间有显著的谱系地理学结构。  ⑶以柔毛蓼(Koenigia pilosa)为外类群,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冰岛蓼的25个单倍型大体分为三个支系。分别为芬兰北部地区(North Finland,NF)、喜马拉雅山脉地区(Sino-Himalayas,SH)、横断山脉地区(H-D Mountains,HD)。  ⑷基于cpDNA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的地理分布以及网络分支分析(NestedClade Analysis),结合冰岛蓼属物种和花粉类型多样性的地理分布,可以推测冰岛蓼的起源地位于我国西部的横断山脉地区,第四纪冰期时避难所在中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地区以及横断山脉地区,横断山脉地区存在多个独立避难所。  ⑸根据冰岛蓼的分布式样推测冰岛蓼迁移的路线为:由我国西部的横断山脉起源,在不同时期,沿喜马拉雅山脉向西迁移,然后向北途经阿尔泰山穿过西伯利亚中部高原,首先到达泰梅尔半岛地区,然后分别以向东向西两个方向环北极迁移,最后在格陵兰岛的北部汇合逐渐形成现在的环北极分布。单倍型系统发育和BEAST分析表明,冰岛蓼在大约在0.89个百万年前(H1和H2形成后)从青藏高原地区迁移到芬兰北部地区,而后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环北极分布。
其他文献
目的:心血管疾病(Cardio Vascular Disease,CDV),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研究表明,目前全球心血管患者人数约9.7亿,其中中国心血管患者约2.9亿,其中高血压占主要比例。肾上腺素受体在人体组织器官中广泛存在,主要分为α_(1A),α_(1B),α_(1D),α_(2A)
学位
本文研究的离子强度智能开关溶剂体系是在水中加入N,N-二甲基环已胺(DMCA)或三乙胺(TEA)。N,N-二甲基环已胺和三乙胺都是是疏水性叔胺,在分子状态时,疏水性叔胺不溶于水,而向其水溶液中通入C02后变为离子形式的碳酸氢盐([HC03]-),与水形成均相体系,溶液的离子强度大大增加。当向体系中通入N2或加热的情况下[HCO3]-又会变为胺,溶液的离子强度几乎接近于零。正是这种离子强度的可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