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抑郁是脑出血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目前人民群众自身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脑出血后抑郁作为一种心理情绪管理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脑出血后抑郁不仅可对患者的执行能力以及关注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患者躯体功能障碍的诊治和恢复,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的能力。尽管目前有不少研究指出了脑出血后抑郁与脑出血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性,但关于脑出血后抑郁与脑出血病灶定位的相关性仍缺乏探讨,不同部位脑出血患者的抑郁表现、患者手术治疗前后抑郁症状的改变情况及其相关机制仍不甚明了,脑出血损伤部位与脑出血后抑郁的相关关系仍尚不明确。脑出血后抑郁的出现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脑出血后并发症,是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原发病状态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的神经元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临床诊治和防治研究都应从多因素分析着手,以正确理解脑出血后抑郁的具体发病机制。因而探究分析不同部位脑出血患者手术前后抑郁症状的差异,旨在为临床不同部位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和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尽早关注脑出血病人的精神状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对于减轻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保障其生活质量也具有积极意义。 材料和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鞍山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发放问卷调查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例,待所有病人填写完毕,共收回300例,有效回收率85.71%,回收问卷后归纳总结病人填写的数据,通过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脑出血部位将其分为额颞叶部位脑出血组和枕叶等部位脑出血两组,各1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脑出血一般情况:术前脑动脉供血区损伤(大脑前动脉损伤比例、大脑中动脉损伤比例、大脑后动脉损伤比例)、脑梗死OCSP分型(TACI<完全前循环>、P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OCI<后循环梗死>、LACI<腔隙性梗死>)、脑梗死损伤最大直径、脑出血容积等,手术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ADL)评分变化情况差异及术后随访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脑动脉供血区损伤、脑梗死OCSP分型、脑梗死损伤最大直径、脑出血容积等脑出血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手术前额颞叶部位脑出血组患者SDS量表、SAS量表及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评分分别为(60.09±11.87)分、(58.09±11.86)分、(43.87±13.61)分,手术前枕叶等部位脑出血组患者SDS量表、SAS量表及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评分分别为(70.10±11.88)分、(68.09±11.87)分、(67.77±14.74)分,术前额颞叶部位脑出血组患者SDS量表、SAS量表及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评分均明显低于枕叶等部位脑出血组患者(P<0.05);手术后额颞叶部位脑出血组患者SDS量表、SAS量表及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评分分别为(49.07±11.95)分、(46.04±12.02)分、(68.70±13.65)分,术后枕叶等部位脑出血组患者SDS量表、SAS量表及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评分分别为(57.63±11.49)分、(53.59±11.52)分、(83.37±9.92)分,术后额颞叶部位脑出血组患者SDS量表、SAS量表及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评分也均明显低于枕叶等部位脑出血组患者(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上述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额颞叶部位脑出血组患者各量表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枕叶等部位脑出血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枕叶等部位脑出血组术后8个月死亡率为0,复发率为26.67%,且均接受二次手术治疗,额颞叶部位脑出血患者死亡率为14.67%,复发率为60.00%,均接受二次手术治疗,枕叶等部位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和复发率均明显低于额颞叶部位脑出血患者(P<0.05),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脑出血术后患者的病程和出血部位对抑郁及焦虑症状有正向预测作用。 2、不同部位脑出血患者手术前后抑郁症状存在明显差异,枕叶等部位脑出血组患者手术前后产生抑郁症状的概率低于额颞叶部位脑出血组。 3、在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临床康复与护理工作中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