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乡土社会争讼中的民治、官治、德治路径探赜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ei205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治融合”的乡土治理创新经验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在宋代同样可以窥见“民治、官治、德治”融合的身影,其营造了颇具传统法政文化底蕴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由唐入宋,田宅侵界、遗产继承、婚嫁钱债等“无日无之”的民间争讼成为乡土社会的真实写照,而规制民间争讼的治理路径在“唐宋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中得以孕育——土地快速流转与兼并致使乡土社会阶层与利益分化的经济因素、乡里制度实现了由乡官制到乡役制转变的政治因素、伦理道德的普遍性得到理学奠基的文化因素为宋代“控制与自治相结合”的乡治模式提供了新的活力,多元主体、多元规则、多元措施的融合共生是乡治模式的典型特征。“控制与自治相结合”的治理架构分别包括以宗族尊长、士绅、富民为代表的由乡土社会自发产生并受官府承认的民间自治系统,由“庶人在官者”的乡役人组成的带有职役化或半官半民色彩的社会监督系统,以官治为核心的司法权力干预控制系统,“主体→规则→措施”的治理逻辑勾勒出了“民治、官治、德治”融合的民间争讼规制路径的整体貌相。乡土社会治理的根基是以“乡役为经,宗法为纬,经纬交织”为特征的横跨民间自治系统与社会监督系统的“德主法辅型”治理路径。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赋予了手执宗法权威的宗族尊长们治理宗族的权力,其利用家法族规与儒家经义教化族众、调解族内纷争、开展宗族司法;居乡士绅与“富而好儒”的富民利用手中的文化权力换取了治理乡土社会的政治权力,以创办乡约、兴办学校等方式淳厚了乡里风俗,而其在民间纠纷的调解过程中出现了长者与豪横之治理身份的分化;作为皇权统治“神经末梢”的乡役人是民治与官治互通的主渠道,其一方面在职责范围内主动调解乡土纷争,另一方面则以耳目的形象协助官府消弭化解争讼。乡土社会治理的保障是“法主德辅型”的官府治理路径,基层官员们秉承国法天理人情实同一体、教化与刑罚兼用、抑强扶弱以彰显人文关怀、严惩健讼与教讼、利益衡平以确保实质正义准则实现的理讼解纷理念,将国法放在了规制民间争讼的首要位置之上。在司法审判中,其遵循“‘以理释法’:依法进行事实认定→‘是非在理’:与人情共同作为评判是非的准则→‘轻重在法’:良性社会效果的实现”的审判逻辑,从法意的层面出发作出了“固要合法,亦要合心”的判决。当然,基层官员们还是以宣扬德化为己任的“亲民官”,其一方面劝谕合衙僚属践行“为政以德”的为官之道,另一方面则通过劝谕文或以司法审判为平台教化乡民或争讼者,使其树立笃实的信仰与至善的习惯。彰显德治精髓的公权力主导的调解治理是实现乡土善治与高效治理目标的稳妥载体。官方话语体系中的调解以证据定谳为前提,无论是“寓教于调”的劝谕式调解还是“法情允协”的威慑式调解,以法促调始终贯穿其中。除了官府当堂调解之外,调解的官民合作模式也即官民同调与官批民调同样活跃在调解实践之中,集官府的智慧与民间的力量于一体的司法调解更有利于息讼止争。此外,调解也寄托了基层官员们治理社会的终极理想——“必也使无讼”,追求无讼与息事宁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通过德法共济的调解作出两造皆服、利益兼顾的财产分配方案能够彻底铲除纠纷的根源。宋代的民间争讼规制路径适应了社会变革发展的时代潮流,其因融合多元规则而具有合法有效性,因融合多元主体而形成了官民合作、分段规制的有序治理形态,因追求乡土善治而注重德治功效的发挥,民间弹性自治与官府刚性治理兼容“目的合理”与“价值合理”之属性。在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出现了运转不畅、动能受阻的今天,宋代“民治、官治、德治”融合的历史经验仍不失其镜鉴价值。
其他文献
校外教育培训作为民办补充式教育,存在于校内学历教育活动之外,不仅满足了受教育者追求多种不同教育的选择,也为构建多样开放的教育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近几年的无序发展对校内教育的稳步推进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严重损害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及公益性。在国家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及“双减”政策落地的整体要求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走向“全面从严整治”。本研究针对校外教育培训发展及监管中出现的失灵现象,从依法监管的角度
学位
物流仓储行业规模不断扩张,消费人群的购物模式从线下实体店倾向于电子商务,导致市场对于高质量城市物流仓储空间的需求量日益增长。P公司是一家物流基础设施开发及运营企业,其运营的园区毗邻机场、交通要道和临近市区的优质地段,能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物流中心进行合理的规划,直接影响到仓库运作的高效性和园区作业成本的经济性。通过对P公司物流中心的总体规划、功能定位及作业流程的梳理,完成物流中心作业路线图,分析出物
学位
在我国文化背景下,严厉教养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严厉教养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影响。问题行为是指违反社会公认的儿童青少年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以及在情绪或社会适应方面不成熟的行为,是智障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研究表明,严厉教养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问题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但对智障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严厉教养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及作用条件的研究还较匮乏,相关探讨有待深入。本研究拟构建
学位
为探究昆仑山墨玉-于田地区草地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本文选取昆仑山墨玉-于田地区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四期草地植被覆盖度分类遥感数据和土地利用分类遥感数据,探讨了1990-2020年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了昆仑山墨玉-于田地区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驱动因素,并利用CA-Markov模型对昆仑山墨玉-于田地区不同草地植被覆盖类型的
学位
美籍华裔作家哈金以其第二部英文长篇小说《等待》一举囊括美国众多文学奖项,包括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及2000年“笔会/福克纳小说奖”。然而,受到早期批判导向的影响,许多学者将研究重心放在了《等待》文本中的东方主义呈现上,从而忽视了对作品主人公的身份构建和心理矛盾与转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小说以军医孔林多次试图离婚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人生际遇。纵观全书,可以发现人物心理上的转变和
学位
体育作为一种兼娱乐与健身性质的活动,以其强大的多元化的特性逐渐走进人们的休闲生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普遍进入到一个“有钱、有闲”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注重体验、享受休闲服务等,休闲体育已经走入人们的视野。投资、出口、消费是被称为“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目前消费这驾马车明显较弱,近年来中国的各种经济政策倾向于刺激消费来扩大内需,休闲体育消费是扩大内需的有
学位
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指标之一,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又是衡量其生活质量的指标之一。近年来,我国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权益发展日益重视,明确提出要保障特殊需要儿童的生命权、发展权,使其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现实中,特殊需要幼儿及其家庭的需求是否被满足?多大程度上被满足?作为特殊群体的需求与作为普通人的需求是否有本质的区别?了解特殊群体的家庭需求状况,可以为进一步提升其生活
学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推动教师发展,我国提出了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它是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协调、相衔接、相统一的过程。我国教育部在2017年教师13号文件中提出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决定。师范类专业认证旨在建立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职前职后一体化是学校体育对体育教
学位
OECD在2015年10月发布了15项BEPS行动计划的全部成果,并在2017年及2018年相继发布了2017年版《转让定价指南》、《“难以估值的无形资产”税务管理指引》以及《利润分割法指引》等文件。后BEPS时代下,OECD从无形资产的界定、交易确认原则、所有权归属、相关的转让定价调整方法以及可比因素等方面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相关规定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这些新发展对我国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
学位
城乡身份管理制度是以城乡身份为标识,对城乡居民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从横向上看,城乡身份管理制度以户籍管理制度、居民身份证制度、居住证制度为内容,在证明居民身份、管理城乡人口、控制社会秩序、分配利益资源以及城乡制度区隔等方面对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纵向上看,随着国家战略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身份管理制度不断演变,由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发展,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城乡居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