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蝙蝠是哺乳动物的第二大类群,物种数量超过1100种。蝙蝠最大的两个特性是冬眠和飞行。研究冬眠动物白色脂肪棕样化可以为肥胖症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而蝙蝠可能是良好的新的动物模型。蝙蝠是唯一真正会飞行的哺乳动物,其前肢翼手和辅助飞行的距的形成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论文以蝙蝠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蝙蝠在白色脂肪棕样化和调控四肢发育的基因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在两个不同组织器官均发现了蝙蝠的特殊性。白色脂肪棕样化因其巨大的应用前景,已经成为治疗肥胖及代谢类疾病的研究热点。但是目前对于脂肪棕样化的研究大都以啮齿类动物为研究模型,此类动物模型在诱导棕样化的普遍特点为低温(4-16℃)条件下诱导一周至五周,皮下白色脂肪(sWAT,腹股沟区域)相比与腹腔内白色脂肪(aWAT,性腺处,肠系膜间)更容易产生棕样化。人体内aWAT积累常常伴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发生,因而啮齿类中aWAT“难棕样化”的特性可能会限制人体相关研究的应用。本论文中在10℃和15℃温度条件下诱导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小鼠,经形态学与Ucpl和Pgcla表达量的鉴定后,成功得获得了棕样化的脂肪组织。研究发现,大蹄蝠经10℃处理7天后,aWAT发生了明显的棕样化变化,脂肪细胞内出现了多个小脂滴,Ucpl和Pgcla表达量分别升高了729倍和23倍;小鼠经10℃处理7天后,sWAT也发生明显了棕样化变化,但是程度不及大蹄蝠aWAT。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大蹄蝠作为一种新的脂肪棕样化研究模型,可以为治疗脂肪相关疾病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蝙蝠是唯一能够自主飞行的哺乳动物,用于飞行的“翅膀”(即翼)早在五千万年前就已产生。翼膜主要由延长的前肢所支持,由位于脚踝部的距支持翼膜的后缘。我们之前对长翼蝠胚胎的前后肢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位于5’端的Hoxd基因家族以及Tbx3基因对于前肢的延长以及翼膜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中,通过对已有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再分析,使用整体原位杂交技术(WISH)鉴定基因在前后肢的表达情况,我们发现Mab21l2基因在长翼蝠和小鼠胚胎肢发育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且Mab21l2与前后轴及背腹轴向的形成有关。我们还发现Tbx3的表达对于蝙蝠中特性结构-距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关键基因肢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对于哺乳动物形成形态各异的前后肢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