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世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初步估算

来源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xushuai88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并认识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规律是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重建的植被图和现代碳密度的研究,对我国过去一万年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了初步估算。研究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基于估算单元(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对全新世代表时段(10kaB.P.、8kaB.P.、6kaB.P.、4kaB.P.、2kaB.P.、0kaB.P.六个时间窗)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估算,包括中国五个分区的变化情况,采用代表样点的碳密度值与所代表的估算单元的面积乘积来估算研究区的有机碳总储量,并分析了全新世以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演变情况,讨论了碳储量估算的不确定性以及与前人研究结果的异同;其次,针对8.2kaB.P.以来大气中CO2浓度的异常升高现象,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及与全新世以来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之间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近10ka以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在6kaB.P.达到最大为106.27Pg(土壤碳储量79.07Pg,植被碳储量27.2Pg),此后开始降低,尤其是近两千年降幅明显,到0kaB.P.碳储量降为81.9Pg(土壤碳储量69.36Pg,植被碳储量12.55Pg)。陆地碳储量减少的直接原因是植被和土壤的持续退化,这种退化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新石器时期特别是农业文明开始以后人类活动对陆地植被的持续干预可能是造成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长期减少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的热力加热作用对南亚夏季风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地区地形复杂和缺乏观测,人们对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区域地表热通量缺少足够的认识。本论文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获取
“我为什么总觉得没啥可写的?人家为啥总能发现独家新闻?”这是不少记者尤其是新入行记者的困惑。“他们报纸为啥屡获新闻奖?”这是不少编辑尤其是有想法编辑的困惑。笔者从1
以猕猴桃品种“贵长”为试材,连续3a(2011~2013年)对不同留果量影响后熟期果实品质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猕猴桃树结果蔓上不同留果量直接影响猕猴桃果实在采收
陆气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不仅对改善大气环流模式的预报结果至关重要,也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本文总结了陆面过程的观测与模拟以及绿洲一沙漠系统的研究进展,在MSPAS
夏季风与大气环流演变(特别是突变)关系密切,能否客观定量揭示季风爆发与大气(大洋)和海气耦合环流演变之间的关系及刻画季风的强度和结构并采用什么样的数学物理形式来表现,这
学位
近年来,为了最大程度地改进预报技能,一种利用预报系统信息来确定进行补充观测区域的方法迅速发展起来,我们称之为适应性观测方法或目标观测方法。确定的观测区域称之为敏感区域
斜压波是中纬度地区的典型的天气系统,其生成的机制是斜压不稳定,其活动性较强的区域就是所谓的风暴路径,在风暴路径中斜压波往往表现为相干波包形式。对斜压波及斜压不稳定的研
新生代(距今约65Ma)以来,全球气候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青藏高原隆升作为新生代最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之一,一直被认为是长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研究青藏高原地形的气
本文利用58年的NCEP/NCAR平均再分析风场资料和1948年1月~1999年12月海平面气压资料以及全国160个站点的月降水、月气温资料,对850hPa东半球越赤道气流春、夏、秋、冬季四个季
针对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P-σRCM9)对物理过程描述过于简单的不足之处,将目前国际上应用广泛的陆面过程、辐射传输以及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引入P-σRCM9气候模式中,将其发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