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混凝土组合肋壳结构具有跨度大,刚度大,承载力高,造价低等特点,它是一种具有很好工程应用前景的新型壳体结构形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型体育馆、展览馆、歌剧院、火车站、飞机航站楼和停机库等大跨度空间结构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对大跨度的公共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们的抗震性能、抗风性能,抗冲击荷载性能等越来越受到重视。大跨结构对动力作用比较敏感,在地震时往往会发生较大的振动,产生较大的内力和变形,并且随着结构跨度的增大,考虑地震动的空间效应进行多点输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行波效应入手研究钢-混凝土组合肋壳结构的抗震性能。首先,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组合肋壳结构形式,即带圈梁的球面钢-混凝土组合肋壳结构。其次,对带圈梁的球面钢-混凝土组合肋壳结构进行自振特性分析,发现结构的空间整体性很好,结构空间刚度均匀,振型比较密集。然后,对几种多点输入的方法进行分析对比,确定选择大质量法作为多点地震输入方法。最后,利用ANSYS软件对球面钢-混凝土组合肋壳结构进行整体建模和行波效应分析,对一致地震激励和大质量法的多点地震激励进行比较,得出大质量法的多点地震激励的响应明显大于一致地震激励;分别按照多点单向行波激励和多点三向行波激励进行时程分析,取视波速分别为100m/s,200m/s,400m/s,800m/s,无穷大(即不考虑行波效应)。结果表明:随着视波速的增加,行波效应的影响越来越不明显,多数情况下行波激励得出的结果偏于不安全;三向行波激励的响应要比单向行波激励的响应要大,但是受行波效应的影响却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