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昙石山遗址是福建新石器时期主要的文化遗址之一。本文选择昙石山遗址为研究对象,主要选用沉积物粒度、磁化率这两种环境代用指标,探讨了昙石山遗址自然环境演化的过程。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通过野外地貌观察以及剖面样品的粒度特征,结合粒度频率曲线、概率累积频率曲线图以及萨胡环境判别公式等方法,综合判定剖面样品所在的研究区的沉积环境为河口环境,受到河流和潮流两种沉积动力的作用。(2)以剖面样品的磁化率特征为基础,通过低频磁化率与频率磁化率以及粒度之间的关系对比,可知剖面样品的磁化率主要是由亚铁磁性矿物控制。剖面样品磁化率增强的主要因素有地质、气候、植被和有机体等,潜育土壤的发育可能是贝壳层样品磁化率明显偏低的原因之一,而灼烧等人为活动对磁化率的影响不显著。(3)通过对发掘的考古动物的进行分类,可知古人类活动时期该区域植被覆盖良好。同时,以蛤蜊为主的软体动物的生境进一步验证了研究区的沉积环境为河口环境。(4)以低频磁化率和平均粒径作为环境演变的代用指标,结合考古资料,对研究区的地层关系及年代的划分估算,可知研究区自然环境演化经历了温暖湿润-冷干-温暖。温暖的气候有利于昙石山文化的发展;气候的冷干限制其文化的发展,并使古人类的取食方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