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精氨酸生产发酵条件研究

来源 :陕西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hua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精氨酸(L-Arginine,L-Arg)是一种半必需碱性氨基酸,具有重要的生理生化学意义。1998年,L-精氨酸--氧化氮途径的发现使得L-精氨酸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L-精氨酸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在我国,L-精氨酸的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 本论文涉及发酵法生产L.精氨酸,其主要内容包括:种子培养基组成的研究;摇瓶培养条件的确定;摇瓶发酵培养基成分的确定;发酵液中L-精氨酸的定量测定方法的研究;5L发酵罐发酵条件的研究。 主要方法和结果如下: 1.对诱变突发株FHA00551(SMC、L-HA、D-Arg)的生理生化性能进行了考察,研究种子培养基的组成。通过正交实验,确定种子培养基的组成为葡萄糖30.0g/L;玉米浆30.0 g/L;(NH<,4>)<,2>SO<,4>20.0g/L;KH<,2>PO<,4>1.0g/L;MgSO<,4>·7H<,2>O 0.5 g/L;尿素1.5g/L。 2.分别研究了不同的接种量、装液量、温度、摇床转速、pH值对诱变突发株FHA00551(SMC、L-HA、D-Arg)产酸的影响,在单因子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正交实验,确定较优培养条件为装液量90mL/500mL、温度为32℃、pH值为6.5、110r/min、接种量为2%,在此条件下发酵72h产酸为2.15g/L。 3.在上述较优培养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培养基组成的优化实验。对培养基主要成分葡萄糖,(NH<,4>)<,2>SO<,4>,生物素,玉米浆的含量进行了单因子实验,在此基础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发酵培养基的最优组合为葡萄糖100g/L;玉米浆30 g/L;(NH<,4>)<,2>SO<,4> 50.0 g/L;KH<,2>PO<,4>1.2 g/L;MgSO<,4>·7H<,2>O 0.6 g/L;尿素1.5 g/L;生物素100μg/L;FeSO<,4>0.02 g/L,MnSO<,4> 0.02 g/L,CaCO<,3> 30g/L,产酸水平稳定在3.50g/L。在此条件下的产率与出发菌株相比提高了189%。 4.研究了发酵液中L一精氨酸定量测定方法,用坂口试剂-(a-萘酚和2,3-丁二酮)定量测定L-精氨酸的含量,考察了反应时间和温度以及发酵液对显色反应的影响,建立发酵液L-精氨酸测定标准曲线,推导出L.精氨酸含量的计算公式为:X=(1.244×A-0.277)N。 5.在5L全自动发酵罐上考查了pH值对发酵的影响,初步建立了放大发酵的pH值控制策略,即菌体生长期控制pH值到6.8,发酵45~50h后,控制pH值到6.2。对5L全自动发酵罐进行补料发酵试验探讨,在发酵液装液量为3L,培养基中初始含糖120 g/L,补糖80g/L,发酵前期pH6.8,温度为32℃,通气量为0.6~1.0L/L(发酵液)/min,转速为300~600r/min,发酵后期pH6.2,发酵周期为96h,产L-精氨酸24.51g/L,产率与出发菌株相比提高了288%。
其他文献
本文系统总结了含氟聚合物的结构与特性、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简要总结了含氟丙烯酸酯单体的分类、合成路线及工业生产情况,详细阐述了含氟丙烯酸酯均聚物、共聚物和聚合物
坏死梭杆菌(Fusobacteriumnecrophorum,FN)是革兰氏阴性多形态厌氧菌,多存在于反刍动物坏死病灶中,引起人畜急性或慢性的坏死性疾病,是影响反刍动物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本研究采
本文以液相微萃取技术作为样品前处理方法,结合离子液体的萃取优势,并与色谱技术联用,应用于水样中痕量农药残留和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对辛硫磷、甲拌磷、毒死蜱等挥发或半挥
本文运用了比较解剖学方法、透明染色以及组织切片技术分别对1-33d鳜(Siniperca chuatsi)仔鱼骨骼系统、视觉器官及齿的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仔鱼的骨骼系统由:脑颅、上下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