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长期互惠共生,能够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化学成分。它们在植物内广泛存在,并且表现出丰富的物种和代谢产物多样性,可以认为是在医药、农业等相关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潜力的化合物库。鉴于此,本文选择唐古特瑞香(Daphne tangutica Maxi.)、鬼臼(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Royle)Ying)、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m Maxim.)三种药用植物作为材料,对其内生真菌及其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进行研究。采用组织块分离法,从唐古特瑞香、鬼臼、淫羊藿的茎部分离得到30株内生真菌,这些菌株菌落形态多样,生长特点各有不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和显微观察,并对照《真菌鉴定手册》,共鉴定出其中的9株。9株内生真菌分属于短梗梭孢霉属(Fusoma)、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单端孢霉属(Didymopsis)、梨形孢属(Piricularia)、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串珠霉属(Moniliara)、曲霉属(Aspergillus)和镰刀菌属(Fusarium)。对从唐古特瑞香、鬼臼、淫羊藿三种药用植物的茎部分离得到的共计30株内生真菌进行了发酵并对发酵物进行了处理,得到其发酵液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及菌丝体甲醇提取物共计90个样品,对90个样品的抑菌、抗氧化和α-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了筛选研究。抑菌实验采用滤纸片法。结果表明:RX-S-102菌株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在浓度为10 mg/m 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地衣芽孢杆菌(B.lic)、大肠杆菌(E.coli)、绿脓杆菌(P.ae)和肺炎克雷伯菌(K.pn)五种指示菌均表现出很强(22mm<抑菌圈直径≤28mm)的抑制活性,抑菌圈直径范围达到22.3~28.0mm,进一步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显示其对上述五种指示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范围为0.025~0.100 mg/m L;同时,RX-S-105菌株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地衣芽孢杆菌(B.lic)和肺炎克雷伯菌(K.pn)两种指示菌、GJ-S-208菌株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GJ-S-203菌株菌丝体甲醇提取物对地衣芽孢杆菌(B.lic)、YYH-S-301菌株正丁醇萃取物对大肠杆菌(E.coli)均表现出强(16mm<抑菌圈直径≤22mm)的抑制活性;此外,在全部90个样品中,仅RX-S-106菌株发酵液正丁醇萃取物对全部5种指示菌均未显示出明显的抑制活性。抗氧化实验分别采用铁氰化钾还原法、水杨酸法和DPPH自由基清除法(样品浓度均为0.1 mg/m L)。结果表明:在总还原力的测定中,样品中维生素C相当含量(Vc当量)超过300μg/mg的有6个,其中RX-S-104、GJ-S-203和YYH-S-304菌株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的Vc当量分别达到973.39μg/mg、735.08μg/mg和710.39μg/mg,Vc及上述三个样品进一步EC50值测定结果分别为0.1164 mg/m L、0.1266 mg/m L、0.1732 mg/m L、0.1796 mg/m L;样品对羟自由基清除率均未超过50%,且未发现有在相同浓度下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超过Vc的样品,相同浓度下Vc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46.83%;12个样品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大于80%,其中,GJ-S-208菌丝体甲醇提取物和GJ-S-209菌株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92.79%和90.26%,Vc及上述两个样品进一步IC50测定结果分别为0.0054 mg/m L、0.0541 mg/m L、0.0563 mg/m L。α-糖苷酶抑制活性实验采用改良后的PNPG法(样品浓度均为1 mg/m L)。结果表明:90个样品对α-糖苷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超过80%的样品共有35个,其中,对α-糖苷酶抑制率超过90%的样品共有7个;相同浓度下,拜糖平对α-糖苷酶的抑制率为99.71%。进一步对高活性菌株RX-S-102进行大量发酵并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其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通过色谱法、波谱法并与相关文献进行对照,分别鉴定化合物1和化合物2为β-谷甾醇和7-羟基香豆素。本研究结果为唐古特瑞香、鬼臼、淫羊藿三种药用植物的内生真菌的深入开发与利用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