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采用来餐饮行业和学生食堂的泔脚垃圾作为实验对象,接种物采用取自成都郊外一农户沼气池,在中温(35℃)条件下,采用半连续进料方式,逐渐提高有机负荷,并对系统进行调节,寻求厌氧消化的最大有机负荷。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来自餐馆的泔脚垃圾作为厌氧发酵原料,第二阶段采用来自学生食堂的泔脚垃圾作为厌氧发酵原料。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泔脚垃圾对有机负荷的提升有很大影响,采用来自餐饮行业的泔脚垃圾进行第一阶段实验,在1.OgVS/L.d~1.5gVS/L.d有机负荷条件下,厌氧发酵系统的数据运行正常,pH值维持在7.2左右、VFA浓度维持在480mg/L以下,氨氮和碱度浓度正常,各种数据均维持在甲烷菌正常的生长范围之类。产气量、甲烷百分数、单位质量VS甲烷的产率随着实验有机负荷的上升而呈现上升趋势,在1.5gVS/L.d分别达到:10.52L/d70.20%、0.98L/g,此时系统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而在1.75gVS/L.d有机负荷下系统就出现失衡的趋势。在第一阶段无法提高实验运行有机负荷的情况下,采用来自学生食堂的泔脚垃圾作为第二阶段运行的原料继续进行实验,在2.5gVS/L.d有机负荷下都能够正常的运作,pH值上升到7.4,VFA浓度保持在480mg/L以下,氨氮和碱度浓度较之前有所上升,分别上升到2000mg/L和9000mg/L以上。产气量稳步上升,在2.5gVS/L.d有机负荷条件下上升到12.63/d,甲烷含量百分数下降到59.22%左右,单位质量VS甲烷产率下降到0.598L/g,但是系统稳定性大大加强。实验的结果表明:①猪粪为底物的泔脚垃圾厌氧消化系统在逐步提高有机运行负荷的条件下,物料在产酸阶段到甲烷化阶段总体上均能达到动态平衡。②在较高浓度负荷下,甲烷菌可以需要更长的驯化时间进行适应,并且提高有机负荷的效果有限。③不同的泔脚垃圾成分对系统有巨大影响,较高油脂含量的泔脚垃圾只能在较低的有机负荷下运行,但是能够获得较高的单位质量VS产气量和甲烷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