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的海阳秧歌研究

来源 :鲁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bang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学术界对海阳秧歌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民俗方面,而对审美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普通大众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也开始追求审美化的生活,迫切要求审美文化的介入,这也促进了大众审美文化的繁荣。顺应这种文化泛化和民俗化的浪潮,以大众审美文化视角来观照海阳秧歌这一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有利于推动民间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创新性。论文共分为四部分:引言部分对海阳秧歌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阐明选题的原因及创新之处,并对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介绍。第一章概述“秧歌”的起源,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海阳秧歌的历史发展。第二章从民风民俗的角度研究海阳秧歌,突显其鲜明而淳朴的特色。第三章从叙事方式及其艺术形式两方面探究海阳秧歌的审美艺术特征。第四章通过对秧歌审美特征的把握,进一步挖掘其社会、娱乐、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价值。然后再将海阳秧歌置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研究其发展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体现实践意义。立足建设文化强省、提升软实力的需要,响应国家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要求,对海阳秧歌发展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可以为上级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从行文关系来看,第一章主要起到引起下文的目的,从宏观上介绍海阳秧歌;第二章和第三章有许多交叉之处,分别从大众的心理素养特征和文学艺术形式两方面来论述海阳秧歌的审美艺术特征;第四章是基于对秧歌审美特征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它的意义,同时,这一部分也是对论文写作价值的一种论证。总而言之,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很可能就植根于此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因为民间大众的心理素养、思维方式以及文化身份往往都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所表现。海阳秧歌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也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要想对海阳秧歌展开审美研究,就必须深层挖掘其多层次价值,以促进其发展与保护。通过研究,力图在实践考察中把握秧歌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让人们从大众审美视角重新审视海阳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满足大众的审美需要。更重要的是,针对海阳秧歌发展中所出现的瓶颈问题提出较为可行的建议,以促进对它的发展和保护。具体表现在:建议在秧歌未来的发展中,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保障;建立海阳秧歌的数据库;加强专业角色建设;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海阳秧歌,增强其影响力。
其他文献
职业枯竭,也称为职业倦怠或心理枯竭,往往伴随职业人心理和生理上的不健康状态,包括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悲观沮丧等;在人际关系上,常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在心理上刻意与他人
科技创新人才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没有高雅的审美情操,不仅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反而有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当代大学
期刊
随着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自1999年以来,全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迅速增至1999年的近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