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腹部肿瘤开放手术创伤大、历时长、出血机会多、手术风险大,围术期麻醉管理至关重要,液体治疗是其中之一。液体治疗对于围术期重要器官良好灌注、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举足轻重,一直是热门话题。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是以血流动力学指标、组织灌注指标,患者对液体需求的判断为目标,指导术中液体输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改善器官灌注和组织氧合,特点是液体治疗个体化。本研究拟观察液体治疗策略对临床疗效如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术后早期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60例择期腹部肿瘤开放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ASAⅡ-III级,年龄50-75岁,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软件分为两组,G组(研究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和C组(对照组:常规液体治疗组),每组30例。患者入室后安全核查常规监护,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连接FloTrac/Vigileo监测系统,研究组在FloTrac/Vigileo监测下,以每搏变异度(SVV)和心脏指数(CI)为目标,按照GDFT方案(液体冲击法和液体反应法)行容量管理;对照组在基本生命监测下,采用常规补液方案:液体输入总量=生理需要量+累计缺失量+继续损失量+第三间隙丢失量,结合麻醉医师的经验进行术中液体管理。将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将SVV、血乳酸(Lac)、血糖(Glu)、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作为次要结局指标。于入手术室后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即刻(T1)、手术进行1h(T2)、手术3h(T3)、术毕(T4)五个时间点采集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CI和SVV等数据;记录手术时间、术中液体输入总量、晶胶液量、出血量、输血量、尿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T1、T3、T4时的Lac、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氧供指数(DO2I)、氧耗指数(VO2I)、氧摄取率(O2ER)。记录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拔管时间,离开PACU时的麻醉苏醒评分(Steward),疼痛相关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血糖(Glu)值;外科病房中: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首次排气、进食、下地活动时间;手术后第三天的VAS值,Glu值;术后一周内急性肾损伤、手术切口感染、肠瘘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费用。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择60例腹部肿瘤开放手术患者,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数据监测情况:与C组相比,G组T2-T3时CVP、CI明显升高(P<0.05),T1-T4时SVV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组总输液量、晶体液使用明显减少,胶体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明显增多(P<0.05);T3、T4时G组ScvO2、DO2I、VO2I、O2ER显著升高,且高于C组(P<0.05),Lac、P(cv-a)CO2显著降低,低于C组(P<0.05),C组在T3、T4时Lac、ScvO2显著升高,T4时DO2I显著升高,VO2I、O2ER显著降低(P<0.05);3、术后情况:G组PACU停留、拔管时间明显短于C组,离开PACU时的Steward评分、BIS值明显大于C组(P<0.05);G组患者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首次排气、进食、下地活动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G组患者术后一周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急性肾损伤、肠瘘C组各有一例,G组没有发生。离开PACU时、术后第三天的Glu值G组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第三天的VAS值,G组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1、基于SVV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策略有利于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组织灌注改善、应激反应降低,保护器官功能;2、基于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策略利于手术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3、麻醉诱导期低血压与相对及绝对的血容量不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