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造成移植肾失功和受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加强对肾移植术后感染的防治是保证肾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器官移植受者是否发生感染由流行病学暴露、受者免疫功能状态以及能否进行及时有效的抗感染预防三个因素共同决定。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院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探索与感染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方案的合理性,以期为制定肾移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流行病学特征调查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肾移植术的受者信息,记录他们在院期间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检出的病原菌和药敏结果以及所对应的供体的病原菌检出情况。2.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危险因素探索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肾移植术的受者信息,记录他们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基本情况。将在院期间发生感染的设为感染组,未发生感染的设为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找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再对这些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确定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分析将纳入的受者分为高级别预防用药组和低级别预防用药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的感染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是否预防用抗真菌药物对真菌报阳情况的影响;统计本中心2016年至2018年所有检出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情况。结果:1.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流行病学特征调查本研究共纳入了303例肾移植受者,其中男性212例,女性91例。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发生感染30例(9.90%),29例为医院感染(96.67%),DDI发生率仅为3.33%。其中最常见的感染为肺部感染12例(40.00%),其次为肾周感染8例(26.67%),尿路感染4例(13.33%)。感染病原体主要为G-菌,检出率为66.67%。主要G-菌中产吲哚金黄杆菌对除复方磺胺甲噁唑以外的常见抗菌药物全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100%,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75%。主要G+菌中肠球菌对链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为25.00%,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达福普汀的耐药率为50.00%。不同供肾来源组间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DCD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活体肾移植受者。2.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危险因素探索单因素分析显示供肾来源、住院时长、透析时长、术中是否输血、术后使用不同免疫抑制方案以及术后有无肾周积血与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输血(OR=3.973,95%CI=1.092-14.455)、术后运用MMF联合环孢素及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OR=6.404,95%CI=1.216-33.717)是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分析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预防性使用不同级别的抗菌药物,两组受者围手术期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两组的真菌报阳率无统计学差异。菌株的耐药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所有菌株的耐药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包括肺炎克雷伯菌。结论: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多为医院感染,以肺部感染为主,感染主要病原菌为G-菌,且多重耐药菌比例较高。术中输血、术后使用MMF联合环孢素及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是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DCD肾移植受者预防性使用高级别抗菌药物不能有效降低肾移植围术期感染发生率,反而会增加病原菌的耐药性。对肾移植受者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不能显著降低真菌的报阳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