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如何使人们感到幸福和快乐并不仅仅对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进行研究所能实现的。因此,在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从心理学诞生以来,心理学的研究一直集中于对于问题的研究,不管是早期的对于行为、潜意识的研究,还是后期的对于人们的认知的研究,都是针对问题,用于处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所面对的各种各样的情景。殊不知,其实这只是人们的生活的一方面,心理学不应只局限在这一狭隘的问题中,应不断扩大研究范围,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与技巧。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江苏省公众群体主观幸福感均分处于中上等水平,无论是一般群体还是大学生群体均处于前列,主观幸福感较为理想。(2)江苏省一般群体主观幸福感与大学生群体之间差异显著。(3)对江苏省一般群体而言(六大群体),各人口学变量(职业、年代、家庭关系等)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大影响,其中农民群体主观幸福感得分最高,而教师群体主观幸福感得分最低。对未来预期乐观的人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对未来预期非乐观的群体。(4)江苏省大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总体较为理想,各人口学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大,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性均分高于男性均分;学科、年纪、恋爱关系等均不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变化。而主观幸福感在家庭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关系融洽的群体得分高于家庭关系一般的群体。(5)江苏省公众群体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之间两两存在相关。但主观幸福感中的对健康的担心这一维度与心理幸福感不存在显著相关;心理幸福感各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6)经结构方程验证,幸福感由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三者构成。且三者之间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三者构成的理论模型为解释幸福感的最佳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