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ang99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它的提出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不仅关系到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还关系到能否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问题。它的顺利实现,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合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而,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国目前步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西方社会各种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加剧,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再加上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机制还没有建构,渠道还没有畅通,人们对大众化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组织人才保障还不健全等等,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的实现面临巨大困难。因此,认知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总结先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经验,在结合国情、世情、党情的条件下,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了解人民群众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是尽快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良选择。本文主要从如下五个方面作了的探讨:第一部分界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并对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作了说明,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作了分析。全球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社会变化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现实背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内在需要,更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塑造核心价值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需要。第三部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做出总结,包括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验,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理论家艾思奇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经验,还有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在推广科学理论上的经验,进而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参考。第四部分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境作了分析。这些制约因素主要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局限、价值多元化带来的冲击、信息化带来的冲击、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党在自身建设中存在不足带来的影响等。第五部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进行探索。首先提出以“以人为本”为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创新方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建立高效的宣传队伍。再次要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最后,建立相关的管理、评价机制,保障大众化的切实、有效地进行。
其他文献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3%甲霜.噁霉灵水剂中的噁霉灵和甲霜灵进行同柱一次性分析和定量。结果表明,该方法中噁霉灵和甲霜灵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2和0.9998,标准偏差分别为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