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为了保证术前空腹状态,避免误吸,传统的术前“禁食过夜”做法在择期/限期手术中实施了超过一个世纪。而多项随机对照研究和Meta分析发现,在相对健康的接受择期/限期手术的患者中,麻醉诱导前2小时口服适量水或清流质并不增加胃液残留量或胃液酸度。基于这些最新研究结果,多个国家的麻醉协会现在推荐接受择期/限期手术的患者术前2小时可口服适量清流质。
而国内多数医院,包括许多大型医院仍然在实行“禁食过夜”的老传统。近年来国内也有数篇关于缩短术前禁饮时间及术前给予口服葡萄糖溶液的报道,但尚未见有严格设计的临床研究对缩短术前禁食时间的安全有效性进行系统评价,国内外也未有临床研究对麻醉前1.5-2小时饮250 ml5%葡萄糖溶液在结直肠癌限期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
研究目的:
本临床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麻醉前1.5-2小时饮250 ml的5%葡萄糖溶液在接受限期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性,对麻醉诱导时的残留胃液量及PH值、术前患者的自主感觉等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希望能对我国术前禁食指南的更新及进一步临床推广提供证据支持。
研究方法:
入选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在我科接受限期手术的90例结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晚午夜开始禁食并被随机分配到糖水组、纯水组或禁食组。术晨麻醉诱导前1.5-2小时,糖水组患者于5分钟内饮完5%葡萄糖溶液250 ml,纯水组饮250 ml的纯水。麻醉前记录患者有无口渴、饥饿。全麻诱导并气管插管后马上置入多孔鼻胃管进行胃液抽吸,对胃液进行计量及PH值测定。
研究结果:
三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和体重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水组、纯水组和禁食组的各项试验指标分别为:残留胃液量(19±14.4) ml、(15±13.4) ml和(16±10.3) ml;胃液PH值1.64±0.166、2.02±1.265和2.18±1.420;残留胃液量超过25 ml并且PH值小于2.5的比例12/30、7/30和5/30。三项指标在三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糖水组、纯水组和禁食组的术前口渴发生率分别为:1/30、0/30和19/30;术前饥饿发生率分别为:4/30、24/30和21/30。糖水组、纯水组在口渴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后者饥饿发生率高于前者。禁食组患者在口渴和饥饿发生率方面都较糖水组高。纯水组和禁食组在饥饿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后者口渴发生率明显高于前者。
结论:
麻醉诱导前1.5-2小时饮250 ml的5%葡萄糖溶液或纯水对接受限期手术的中国人结直肠癌患者麻醉诱导时的残留胃液量及胃液PH值无影响,而且饮250 ml的5%葡萄糖溶液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前口渴、饥饿等不适。
也就是说,在限期手术的中国人结直肠癌患者中麻醉诱导前1.5-2小时口服250 ml的5%葡萄糖溶液是安全有效的,应该在临床得到广泛推广。
研究背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外就有关于快速康复外科各措施的临床应用加快结肠切除术后康复的报道,在同一出院标准的情况下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至2-3天。其后多个国家对加速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各项围手术期措施进行了研究及改善。多项研究表明快速康复外科有多方面的益处,如促进术后康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肠麻痹时间、减少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等。
而在我国,快速康复外科的多项重要措施尚未被真正接受并应用于临床,国内大部分医院仍然在实行“禁食过夜”的老传统,结直肠手术常规停留胃管、术后延迟进食等现象即使在大型综合性医院也非常普遍。近年来国内也有少量关于快速康复外科部分措施在结直肠癌手术中应用的报道,但尚未见有严格设计的临床研究对快速康复外科在结直肠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系统评价。
国内外对快速康复外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胰岛素抵抗、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但尚未就快速康复外科对机体的血清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及体液免疫指标进行系统研究。
本研究将对快速康复外科在结直肠癌限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对胰岛素抵抗、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的影响。
研究目的:
研究快速康复外科各项措施在结直肠癌患者接受限期结直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探讨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为快速康复结直肠外科在临床上的广泛推广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研究方法
入选2008年5-12月在我院接受限期手术的7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快速康复组和传统治疗组,每组35例,分别接受快速康复外科治疗及传统治疗。两组患者采用共同的出院标准,主要终点指标是术后住院时间,次要终点指标是患者术前感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再入院率、应激指标、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
研究结果:
62例患者完成试验,快速康复组32例(3例患者硬膜外置管失败而终止研究),传统治疗组30例(5例患者终止研究:4例患者硬膜外置管失败,1例患者术中输血)。各项研究指标结果如下:
1.基本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年龄、BMI、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补液量、肿瘤分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患者术前感觉: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前口渴发生率(2/32 vs.23/30,P<0.0001)、术前饥饿发生率(5/32 vs.20/30,P<0.0001)较传统治疗组明显降低。
3.应激性指标:两组患者在C反应蛋白(CRP)及血皮质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4.胰岛素抵抗: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后第7天胰岛素敏感性恢复率较传统治疗组高(96.7±9.1 vs.88.5±9.0,P=0.0161).
5.营养指标: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后第3天低蛋白(血清白蛋白<30g/L)发生率较传统治疗组低(1/32 vs.8/30,P=0.0113);两组患者在前白蛋白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6.免疫指标:快速康复组患者在术后第3天球蛋白(24.1±2.4 vs.22.1±3.3 g/L,P=0.0252)、IgG(10.79±2.39 vs.8.66±2.09 g/L,P=0.0067)、补体4(0.24±0.09 vs.0.17±0.05 g/L,P=0.0349)及手术结束时WBC计数(12.38±3.16 vs.10.65±2.58*109/L,P=0.0294)方面较传统治疗组高;两组患者在IgA、IgM及补体3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7.肠道功能恢复指标:快速康复组患者在首次排气时间(2±1 vs.4±2天,P<0.0001)、首次排便时间(3.84±1.625 vs.6.44±2.526天,P=0.0007)、首次耐受半流时间(4±2 vs.8.2±2.16天,P<0.0001)均比传统治疗组短;两组患者在呕吐发生率、腹胀发生率及重插胃管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8.并发症、死亡率与再入院率:快速康复组患者在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2/32 vs.8/30,P=0.04)较传统治疗组明显降低;术后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无一例发生误吸等麻醉并发症;术后1个月内无一例患者因为并发症而再次入院。
9.术后住院时间: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6±1 vs.11.7±3.82天,P<0.0001)比传统治疗组明显缩短。
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在接受限期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中安全有效,明显减少口渴及饥饿发生率,加快了术后胰岛素敏感性、营养及免疫功能的恢复,降低了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加快了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显著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但快速康复外科使患者术后胰岛素敏感性、营养及免疫功能快速恢复的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快速康复结直肠外科通过促进患者各器官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最终使患者早期出院,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了多个国家、多个医疗机构临床研究数据的支持,其临床应用应该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