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露砒砂岩区人工植被对水力侵蚀的调控机制研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q3967824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裸露砒砂岩区是黄河粗沙集中来源区,研究该区人工植被对水力侵蚀的调控机制,对于科学指导植被建设和减轻泥沙入黄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选取裸露砒砂岩区的鲍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在坡面尺度上,通过径流小区监测与野外放水冲刷试验,明确了裸露砒砂岩区坡面的侵蚀产沙规律、微地形变化过程和水动力学特征,分析了降雨和植被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以裸露砒砂岩区主要的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从降雨截留、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土壤抗蚀性和土壤质量方面,系统的研究了人工植被的径流调控机制,构建了裸露砒砂岩区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在流域尺度上,基于研究区土壤、地形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数据,构建了流域地理信息数据库,结合地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人工植被格局和地形因素对土壤质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小流域植被格局和水力侵蚀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植被格局与地形因子对小流域水力侵蚀的耦合影响机制。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研究区的降雨类型分为长历时暴雨、长历时中到大雨、短历时暴雨,短历时的小到中雨4类,降雨会显著改变裸露基岩坡面的微地形,对于有植被生长的坡面无影响,在一个暴雨季节内,裸露基岩坡面微地形坡度的平均值由22.76°增长至23.09°,坡面细沟的细沟密度由0增加至33.73 m/m2,随着坡面微地形持续向利于侵蚀发生的方向发展,坡面产流产沙量随之增加。随着冲刷流量和坡度的加大,径流的冲刷能力增强,坡面的产流产沙量随之增加;低植被覆盖(≤15%)对坡面径流的影响相对较小,在水力冲刷作用下,仍易于侵蚀产沙,植被覆盖达到30%时,径流受到的阻滞作用增加,径流冲刷能力被削弱。(2)不同植被类型地表覆盖度差异显著,其中以沙棘林和油松林下的草本层盖度最高,分别是草地覆盖度的1.41倍和1.26倍。人工植被林冠层的截留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油松林、山杏林、沙棘林、柠条林;枯落物的持水能力呈油松林>山杏林>柠条林>沙棘林>草地的趋势;沙棘林下土壤大孔隙较为发达,其土壤饱和导水率较高,而裸地土壤孔隙较少,其饱和导水率最低;土壤入渗速率呈沙棘林>油松林>柠条林>山杏林>草地>裸地的规律。(3)降雨对裸露砒砂岩区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机制不同,暴雨条件产生的气爆作用是导致裸露砒砂岩区土壤团粒体结构破坏的主要因素,雨滴击打造成的分散作用的破坏作用次之,土壤结构因吸水膨胀破碎的破坏作用最小。各植被类型土壤团粒体破坏率由小到大依次为沙棘林、柠条林、山杏林、油松林、草地、裸地。在对土壤的物理、养分、生化功能和抗蚀能力4方面性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Norm值筛选出土壤有机质、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团聚体破碎率3个指标建立最小数据集指标,最小数据集的评价结果与重要数据集和全数据集评价结果拟合效果良好,可以应用在裸露砒砂岩区土壤质量评价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质量评价结果为沙棘林>山杏林>柠条林>油松林>草地>裸地。(4)以鲍家沟小流域为代表的裸露砒砂岩区典型流域,流域内的优势景观为裸露基岩景观,其次为大面积的人工植被景观。流域水力侵蚀强度以微度侵蚀为主,微度侵蚀是流域的主要侵蚀景观,各侵蚀强度斑块的破碎化程度由大到小呈极强烈侵蚀、强烈侵蚀、中度侵蚀、轻度侵蚀、微度侵蚀的排列顺序。流域水力侵蚀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水力侵蚀强度高值聚集区主要位于基岩大幅出露的区域,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坡面。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显示,高值聚集区与斑块面积分形维数的关联系数最高为0.774,低值聚集区与坡度关联程度最高。地形是导致植被景观破碎化并决定水力侵蚀强度的主要因素,而在地形平缓的地带,植被景观的联通程度则是限制水力侵蚀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双峰驼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是我国荒漠地区的重要畜种。近年来,随着我国消费市场对骆驼产品需求的增加,骆驼数量逐年上升。内蒙古阿拉善盟约93%的地表为沙漠、戈壁和荒漠草原,阿拉善双峰驼约占当地大牲畜的65%、全国骆驼总数的30.3%;且骆驼大多为自然放牧,可为市场提供天然优质的蛋白质资源,同时也能极大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牧民的致富热情。然而,荒漠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多变,营养限制与补偿生长是骆驼在实
圆草捆打捆机适用于天然及种植草场的收获作业,亦可较好的适用于农作物秸秆的收获,广泛应用于我国内蒙古地区。近年来,国内学者主要以小型圆捆机(草捆直径在1.0m以下)为研究对象,针对玉米秸秆及稻秆进行了草物料卷压过程中一般工程力学及流变学试验研究,对圆捆机优化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大圆捆机生产草捆直径在1.0m以上,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因此,本文以大圆捆机为研究对象,选择内蒙古种植面积较大的牧草——紫花
肌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是TGF-β超家族的成员,它是几种哺乳动物物种中骨骼肌生长和分化相关核心的负调节基因。此外,MSTN也称为“速度”基因,是被公认的在多个物种中影响不同个体速跑能力的主要遗传因素。迄今为止,已经确定了 MSTN基因上游和下游区域的许多序列和结构变异,都与纯种马的赛马表现有关。由此,在多种商品化速度马(Equinome Speed)遗传测试中MSTN基因被用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特殊性质使得其生态功能较为脆弱,人造柠条林往往不能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反而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本文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黄花甸子流域典型柠条锦鸡儿(Caraganakorshinsk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柠条锦鸡儿地上及地下、生长及生理指标为分析依据,在全面调查研究区柠条锦鸡儿的栽植密度、立地条件、林龄等前提下,对柠条锦鸡儿进行了 0cm(齐地)、10cm和20cm的平茬
褐带蚜小蜂Aphelinus maculatus Yasnosh是2016年的中国新纪录种,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蚜小蜂科Aphelinidae、蚜小蜂属Aphelinus,是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目前国内外对褐带蚜小蜂的描述只有标本采集地、两种寄主种类及成虫形态,关于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非常少。为有效挖掘利用褐带蚜小蜂,我们通过实验室饲养和观察
子宫内膜炎可导致奶牛受孕延迟、不孕症和产奶量下降。细菌感染是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因。临床上常使用抗生素治疗该病,但因子宫内膜的炎性损伤不能完全修复,影响奶牛的再孕率。由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制约了对该病的防治效果。研究表明,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参与多种炎症反应的过程,PGE2可通过调控具有血管再生作用的IL-8的表达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植被建设是遏制土地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可用水资源短缺是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的限制性因子。为了提高荒漠地区植被建设的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并解决沙区植被建设和可用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影响植株内源激素,增加灌丛根茎比,减弱植被蒸腾损失,促进地上部分的保水力,实现人工调控荒漠灌丛构型,改变植物空间形态,从根本上提高植物对水分
树木胸径作为最常采用的树木生长变化的监测指标,对其进行高时间分辨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掌握树木的生态、生理变化。树木良好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水热条件,进行树干径变化对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热因子的响应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通过较容易获取的树干径变化指标的变化,实现对树木生长环境及自身水热条件状况是否满足树木生理需求做出判断,这将为森林的经营及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本研究以我国东北部大兴安岭林区
ERF亚家族是AP2/EREBP家族的重要成员,参与植物多个生物学过程和多种信号转导途径。蒙古沙冬青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极强的抗逆性,关于其抗逆性机理的研究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本论文通过Illumina RNA-seq测序技术分析了蒙古沙冬青干旱胁迫表达谱,筛选出多个干旱诱导的AmERF转录因子基因,并进一步克隆和分析了3个基因的功能。本论文主要完成三部分工作(1)分析了蒙古沙冬青幼苗在干旱胁迫
油菜黑胫病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真菌病害,造成了严重的油菜产量损失,致病菌是Leptosphaeria maculas/Leptosphaeria biglobosa 的复合种,目前我国只发现L.biglobos a的存在,未发现L.maculas。L.biglobsa属于死体营养型真菌,发病率约10%,呈逐步扩散趋势,而我国没有相应的高抗品种。揭示油菜与病原菌L.biglobosa互作的分子机制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