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德布鲁赫社会法思想探究

来源 :陈以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yu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德布鲁赫的社会法思想不仅是他相对主义法哲学中的一部分,也是德国社会法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关于拉德布鲁赫的社会法思想的阐释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社会法内容方面,即社会法的特征和社会法的多领域体现;二是社会法思想的变化。拉德布鲁赫一方面在其相对主义法哲学的框架下,结合社会政治环境变化,将法律上的人的形象变化作为社会法思想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拉德布鲁赫将社会法思想在法理念的框架下进行阐释。本文主要从这两种阐释角度出发,在探究拉德布鲁赫的社会法思想的内容的同时,对其思想的变化的本质进行分析。拉德布鲁赫的思想主要受两个领域的影响:一是政治史领域,一是思想史领域。本文的第一部分分析了拉德布鲁赫社会法思想产生的个人政治背景和理论背景。拉德布鲁赫的社会法思想在他参加的一系列政治活动中衍生发展。魏玛共和时期,拉德布鲁赫作为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成员参与到众多政治活动中。由于社会身份的变更,拉德布鲁赫逐渐着眼于当代法哲学问题,即法律上的人和社会法问题。拉德布鲁赫的社会法思想作为其相对主义法哲学的一部分,除了受到二元论和相对主义的影响外,人文主义、新康德主义都对拉德布鲁赫的社会法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拉德布鲁赫的思想受到文德尔班、拉斯克等新康德主义者的影响,强调文化和价值理论,认为法律是一种文化现象,并且信奉实然和应然的区分。拉德布鲁赫的价值哲学中,不同价值类型的排序会产生不同的生活形式,他的社会法思想最终也是一种社会观念主导的生活形式。人文主义对拉德布鲁赫的影响是贯穿始终的,是拉德布鲁赫思想的源泉和基础。正是对古典人文主义传统的热爱,才解释了他对相对主义方法论的追随。古典人文主义对他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对人性概念的应用和对事物本质这一法律思维方式的理解。本文的第二部分分析了拉德布鲁赫社会法思想的特征和多重体现。拉德布鲁赫的社会法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兼具私法和公法的双重属性。为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部分私法调整的法律领域国家开始参与其中,私法与公法的划分不再清晰,私法的公法化趋势中社会法思想发展起来。拉德布鲁赫将社会法思想定位于私法和公法之外的第三法域,将人权作为其与私法和公法之间的界限。人权界限的核心是确保外部自由,以保证道德行为的内部自由的实现。拉德布鲁赫的社会法思想体现在多个法律规范中,个人主义法律观向社会法律观转变。在私法中,家庭法从家庭经济团体转向更大的社会经济团体为基础,是法律形式和社会现实相适应的表现。在公法中,刑法的社会化发展中也时社会法思想中的社会人观念的体现。新的刑法区别于传统的报复刑法,更多的体现的是社会保护思想和教育刑法的观念。在劳动法和经济法中,个人主义法观念向社会法观念的变迁。在经济法中,经济关系不再是单纯平等主体之间的自由的经济关系,还是一种在国家力量调节中满足社会福祉的经济关系。在劳动法中,法律主体的人不再单纯被看作法律上的平等主体,个体的经济强弱被看作制定法律规则的考虑因素,并且各种联合组织、协会以及企业等整体都被作为制定法律规则的考虑因素。本文的第三部分详细阐释了拉德布鲁赫社会法思想的三种变迁:法的质料变迁、正义理念的变迁和法律规范中的“人”的变迁。首先,从个人主义法律观向社会法律观转变的过程中,在事物本质的法律思维方式中,社会中产生新的生活关系会成为新的法的质料,而新的法的质料会推动法的变迁。其次,他的社会法思想中体现了正义理念的变迁。作为正义的题中之义,平等不再作为起点,而成为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同等地位的人同等对待,不平等地位的人不同等对待,将平等作为法律追求的目标。社会法思想开始从形式正义向实质正义转变,即实现一种社会正义的思想。最后,他的社会法思想与个人主义法区别表现为法律规范中的“人”的变迁。拉德布鲁赫认为,在经验世界中存在三种价值:个体价值、集体价值和作品价值。对以上三种价值排序,会产生三种不同的观念:个人主义观、超个人主义观、超人格观。在不同的观念中,法律中人的形象也会表现各异。在社会观念主导中,法律规范中的人的形象从个体的人,开始转向社会化的、具体的人。本文的第四部分探究了拉德布鲁赫社会法思想的反思。拉德布鲁赫的社会法思想与社会主义存在关联,他相信自由的社会主义。因此,他的社会法思想受到社会主义中共同体观念的影响,以集体或团体的人作为社会法思想的起点。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社会法思想自身存在争议问题。他预设了共同体作为前提,从而达到保障弱势群体的目的。但是,社会现实却不存在这种预设前提,因此,他的社会法思想框架下的法律制度在本质上保障的是统治阶级的共同体的利益。这种思想固有缺陷虽然存在,但是不影响其有效性,因为法是一种先验的概念,是先于社会现实存在的。在外在方面,拉德布鲁赫的社会法思想与法律社会化是不同的。他的社会法思想的理论基础价值哲学,法律社会化的基础则是社会学。
其他文献
在结构健康监测系统(SHM)中,由于传感器等各种因素存在,难免会出现数据丢失和损坏,数据丢失易导致桥梁结构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为了重建SHM中的缺失数据,研究了基于SAM-LSTM模型的缺失数据预测方法,内容如下:(1)首先应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对健康状态下波长、加速度数据进行预测。进行三种不同超参数预测试验,不同迭代次数预测试验,不同隐含层节点预测试验,不同学习率预测试验,优化设计了L
学位
电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重要能源。我国的能源空间分布不均,用于火力发电的煤与气呈现西多东少的格局,用于水力发电的水能则需要江河与高山,形成地形落差使水能拥有足以发电的势能。而相对发达的东南部地区,也是用电的负荷中心地区,缺少这些发电能源,这就需要大量的输电线路来由西向东进行电力输送。其中架空输电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输电塔-线体系为大跨度高耸柔性结构,具有极强的塔线耦联效应并且易受风荷载与覆冰荷载
学位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短平快”的特征满足了人们获取碎片化信息的需求。现代奥运会被认为是由媒介、体育和文化组成的复合体,短视频的兴起为主流媒体奥运报道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东京奥运会中,短视频报道成为了主流媒体奥运传播的重要战略。本研究采用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对比分析法,选取新华社和央视新闻分别作为平面类型和电视类型主流媒体的代表,从视频来源、内容形式和
学位
型钢混凝土结构相较于普通钢筋混凝土具有多项优势,主要包括抗震、耐火以及耐久等优点。叠合结构的出现简化了传统的施工工序,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在结合以上两种结构优点的基础上,国内外专家提出了预制装配型钢混凝土(prefabricated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为PSRC)结构。为了对PSRC梁的抗剪性能影响因素和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依据一系列试件参数设
学位
在美国提出“回归制造业”战略、德国实施“工业4.0”,我国也在国家层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无工不强,未来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凸显在制造业上的竞争。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是需要一定规模的空间支撑的,随着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入存量时代,以及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城市“退二进三”的热潮,许多城市面临着工业制造业用地效率低、工业用地大量流失的现实问题,工业用地保护刻不容缓。目前有不少城市开始掀起工业用地保
学位
随着我国电力能源供应需求不断的增长,冷却塔的体型也朝着更高更大的方向发展,同时装配式结构快速发展,钢结构易实现建筑工业化,正成为超大型冷却塔的选型和研究方向。冷却塔是火力发电厂中需要重点保护的生命线工程对象,若在地震中发生损坏,会导致生命线工程的功能上的中断和巨大社会财富损失,因此,针对超大型冷却塔抗震能力提升的需求,有必要将减隔震技术应用于超大型冷却塔,降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失效破坏的概率。然而国
学位
中心支撑钢框架抗侧刚度大,在设防地震作用下支撑斜杆容易受压失稳,为解决支撑斜杆易失稳的问题,可在支撑两端安装剪切板件或弯曲板件屈服耗能的金属阻尼器,构成新型耗能支撑。设置腹板开孔剪切板件屈服的耗能支撑变形能力有限,设置连接板件弯曲屈服的耗能支撑承载力偏小,基于此提出了弯剪连接板件屈服耗能支撑。该耗能支撑由弯曲、剪切耗能板件与传力H型钢通过焊接连接组成,兼备优异的承载能力与变形能力。研究内容如下:(
学位
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简称ECC)是一种具有较高韧性和延性、显著应变硬化特性的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其在拉伸荷载作用下多产生稳态细密裂缝,极限拉应变可稳定在3%以上。由于ECC材料优良的力学性能,在改善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方面具有明显效果,所以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ECC材料有诸多研究和应用。本文通过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对钢筋
学位
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得到广泛应用。相比传统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施工、环境、资源利用率等方面表现较好。然而,现有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仍然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应制约了其应用与推广。地震结果表明,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构件连接是保证结构抗震整体性的关键。因此,对带有构件装配连接钢筋混凝土框架中节点抗震性能研究,将为预制装配式结构的工程应用推广提供
学位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得到大力推广与应用,灌浆套筒连接作为装配式建筑使用最为广泛的连接方式之一,其连接特点使得连接部位存有安全隐患,一旦在连接部位发生破坏,会造成建筑结构局部或整体倒塌。现今,意外撞击和生活中偶然爆炸等事故频繁发生,当强烈的冲击力作用于装配式结构会造成严重破坏。基于此,本文分别对冲击和爆炸荷载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动力响应和破坏行为进行研究,并探讨了装配式框架结构抗冲击以及抗爆性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