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中部新忽热至白云鄂博—达茂旗一带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成矿区带之一。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块北缘及其北部陆缘增生带,经历了中新太古代花岗—绿岩带形成阶段、古元古代陆缘裂解增生阶段、中新元古代陆内裂谷—被动陆缘发展阶段、寒武—奥陶纪活动陆缘、志留纪稳定陆缘阶段、古生代整体隆升剥蚀、中新生代差异性升降等多期次的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既有原始陆壳的活化再造,也有板块体制形成的多期裂解与拼合物质记录,成为壳幔物质、壳内物质长期、多次、频繁交换的敏感地区,形成了不同成因类型的金、铁、铜、稀土等种类众多的多金属矿产。从研究区主要地质单元元素背景特征、金属成矿元素、成矿指示元素富集特征分析,并结合各地质单元元素集散及分异特征得出:区内多元素富集应为地层、构造、岩浆岩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在—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区域构造活动多期性对研究区地质地球化学的影响趋势。长城系、青白口系以及奥陶系地层为Au元素最有利成矿地层,同时显示后期岩浆作用对金的活化、迁移、富集作用明显;而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活动对金、钨元素的活化、迁移、富集作用明显。奥陶纪、志留—泥盆纪岩浆岩Au、W成矿系数较高,反映了岩浆活动与该类成矿关系密切。研究区内金属矿床(点)主要以金、铁、铜、稀土、铅、锌、锰、铍等多金属为主,矿床的成因类型多为层控热液型、沉积变质型、少数有接触交代型。根据目前发现的金属矿产地的分布特征,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分析认为:在乌兰布拉格—呼和通布—伊和日深大断裂北侧铜、金矿产地相对集中,其形成与埃达克岩关系密切。在深大断裂以南、以白云鄂博—石崩为界西北部以层控热液型金矿为主,金矿不仅受控于中新元古界白云鄂博群比鲁特组、尖山组等黑色岩系,更与海西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而其东南部以沉积变质型铁矿、绿岩型金矿为主,铁矿、金矿受新太古界色尔腾山群东五分子组及晚太古代变质侵入岩的双重控制。通过对研究区遥感提取的线性构造、环形构造、主要赋矿地层信息、蚀变异常信息与已知矿产地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金矿的赋矿地层白云鄂博群黑色岩系、铁矿的赋矿地层东五分子组,在遥感影像图上都有明显的影像特征表现,可以做为本类矿床的找矿标志。矿床常与线性构造、环形构造关系密切,特别是在主干线性构造两侧发育与其斜交的次级线性构造的部位,并且附近有环形构造存在,则往往有重要矿产产出,或者是矿床(点)产出的密集地。不同方向的线性构造交汇部位往往是构造成矿的有利部位。线性构造与线性构造组合、线性构造与环形构造组合出现、环形构造的边缘内外侧等是成矿的有利部位。遥感蚀变异常往往出现在矿区范围内或围绕矿床分布,可做为找矿标志之一,尤其是两种矿化蚀变异常共同发育是重要的遥感找矿标志,但与已知矿床套合好的蚀变异常面积并不是最大。总结了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模型建立的工作程序与步骤,根据典型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球物理场、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以及矿区地质、物化探、遥感异常特征,建立了区内浩尧尔忽洞式金矿、赛乌素式金矿、宫忽洞式铜矿、三合明式铁矿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在分析、总结研究区成矿规律、矿床的成因类型和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区内地、物、化、遥等综合信息,结合资源潜力评价预测结果,确定了7个成矿远景区,指出了找矿方向。在本区开展找矿工作过程中,必须加强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工作,重视地表直接找矿信息,充分发挥地、物、化、遥综合找矿方法的重要手段。尤其要重视1:5万及大比例尺物、化探综合方法及高分辨率或高光谱遥感数据的有效运用,进一步加强该地区的矿产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