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基于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来源 :河北经贸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kai5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布的一系列监管政策,对上市公司提出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要求,说明上市公司已进入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状态。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是否会给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带来好的经济结果?本文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视角,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  本文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用和盈余管理活动发生原因的共同经济学解释出发,以委托代理、不完全契约、信息不对称三大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相关关系理论分析框架。依据我国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状态,本文分为自愿性披露和强制性披露两个阶段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先,将2008年~2010年在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公司,利用其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上市公司在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监管状态下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其次,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两种不同内控信息披露监管状态下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以2008年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绝对值衡量在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监管状态下的盈余管理程度,以2012年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绝对值衡量在强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监管状态下的盈余管理程度,运用两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对两者总体差异进行了显著性分析。  依据本文实证结果,研究结论有:第一,在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监管状态下的研究表明,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质量,整体来说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披露的内控信息并不规范和完善,披露的主动性也不强;披露了高质量内部控制信息报告的上市公司比其他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更低。第二,在强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监管状态下的研究表明,财政部等监管部门要求上市公司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相关报告的政策是有效的;与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比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在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态下更低。  
其他文献
我在剧团到处演出的时候,认识了一户姓陈的人家。陈先生是瞿秋白的学生,是上海一所大学毕业的,他的夫人是上海美专毕业的。我在剧团的时候就常常到他家里借书,他有很多很多当年从重庆、桂林、上海带回来的好书。  到了剧团解散时,陈先生大概觉得我这个孩子还是有一些可爱的吧,就对我说:“你不要到别处去了!大伙儿都走了,你就住在我们家,我给你零用钱,你就看书,在我们家吃饭。”  他自费办了一个剧团。他写剧本,写本
The Development of B2C E-Commerce in Ethiopia: Issues and Challenges  Electronic commerce in Ethiopia is an industry that is still in its early stage of devel
“胜任力”(competency)最早在1973年由McClelland博士提出,他直接把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及行为特征称为胜任力。自此,胜任力理论研究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热点,许多学
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己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当前的资本市场是不完善的,这也就导致了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现象的产生,控制权私人收益是公司治理以及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控股股东侵占私人收益,也被称为“隧道行为”,具有“隐蔽”的特征。研究信息透明度与控制权私人收益的相关性,从信息透明度角度寻找抑制控制权私人收益攫取的途径,对于遏制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