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了解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2.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3.构建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风险评估模型;4.验证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方法:1.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福建省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专科门诊行PICC置管的患者,对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了解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2.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年龄和性别为配比条件按照1:2的比例选取同期置管且未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随机抽取70%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病例组患者(287例)及与之匹配的对照组患者(574例)进入模型组,剩余30%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病例组患者(121例)及与之匹配的对照组患者(242例)进入验证组。在模型组中,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3.将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照OR(Odd Ratio,OR)值对其进行赋值,初步构建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分别在模型组和验证组中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模型进行评价。结果:1.本研究中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11.04%,其临床分布特点为:年龄以40~65岁为主(56.11%);男性患者(59.28%)多于女性患者(40.72%);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35.5%)所占比例最多,其次为血液恶性肿瘤(31.4%)和乳腺恶性肿瘤患者(15.2%)。2.单因素分析发现,模型组中影响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因素包括静脉血栓、肝素预防性抗凝、导管留置时长、导管留置期化疗、输红细胞、使用促凝血药物、rbc、hb、chdl及alb(p<0.05)。3.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肝素预防性抗凝(or=4.252,p=0.000,95%ci=2.414~7.490)、导管留置时间短(or=2.267,p=0.000,95%ci=1.717~2.992)、导管留置期化疗(or=1.285,p=0.021,95%ci=1.039~1.589)、使用促凝血药物(or=3.236,p=0.000,95%ci=1.732~6.046)、alb<35g/l(or=1.697,p=0.012,95%ci=1.126~2.557)是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ptt高于正常值(or=0.353,p=0.001,95%ci=0.189~0.659)是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保护因素。4.根据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照or值对各因素进行赋值构建导管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其风险分值如下,导管留置期化疗次数1~3次计1分,4~6次计2分,7~9次计3分,10次及以上计4分;导管留置时长<7天计8分,7~30天计6分,31~90天计4分,>90天计2分;肝素预防性抗凝计4分;使用促凝血药物计3分;alb<35g/l计2分。5.采用roc曲线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模型进行评价发现,模型组中roc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为0.695,截断值为4.5,灵敏度54.96%,特异度75.90%,p值<0.001,验证组中auc为0.699,灵敏度55.45%,特异度74.03%,p值<0.001。6.采用hosmer-lemeshow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模型进行评价发现,模型组中导管相关性血栓预测值与实际值无显著差异(x2=3.291,p=0.857),预测准确率为72.1%;验证组中导管相关性血栓预测值与实际值无显著差异(x2=9.115,p=0.333),预测准确率为75.1%。结论:1.福建省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为11.04%。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人群中年龄以40~65岁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疾病以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所占比例最多,其次为血液恶性肿瘤和乳腺恶性肿瘤,其临床分布特点可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参考。2.肝素预防性抗凝、导管留置时间短、导管留置期化疗、使用促凝血药物、ALB<35g/L是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APTT高于正常值是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独立保护因素。3.初步构建的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可以用来评估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风险,但其灵敏度欠佳,还需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