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颚斗蟋翅二型雄虫飞行与繁殖权衡的代谢基础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888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翅多型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类昆虫中,是昆虫应对环境时空变化的一种重要适应机制。一般认为,具飞行能力的个体在成虫早期阶段倾向于扩散迁飞;而不具飞行能力的个体快速繁殖,即存在飞行和繁殖的权衡关系。雌虫飞行和繁殖权衡的代谢基础研究较为透彻,而雄虫的研究较少,其代谢基础尚未明了。本文以翅二型长颚斗蟋雄虫为研究对象,对长、短翅雄成虫在羽化后不同天数,虫体内总的营养物质以及飞行和繁殖器官内的营养物质含量进行比较,探究翅二型雄虫飞行与繁殖生理权衡的代谢基础。  对翅二型雄虫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的比较结果表明,长翅雄虫体内蛋白质的含量显著高于短翅雄虫,且羽化后前3d内,甘油三脂的含量亦显著高于短翅雄虫。而短翅雄虫体内磷脂含量显著高于长翅雄虫,且在羽化后第9d,甘油三酯的含量亦显著高于长翅雄虫,糖原的含量在两型雄虫间并无显著差异。  对翅二型雄虫翅肌、精巢、附腺和脂肪体内各营养物质含量的比较结果表明,长翅雄虫翅肌内的蛋白质和甘油三脂含量较高,且羽化后基本维持一致。而长颚斗蟋短翅雄虫在羽化后翅肌内的蛋白质和甘油三脂逐渐增加,短翅雄成虫精巢内的磷脂含量显著高于长翅雄成虫,且附腺内的蛋白质和磷脂含量均显著高于长翅雄成虫。短翅雄成虫脂肪体内的磷脂含量在所调查期间内均显著高于长翅雄成虫,且在羽化后第7和第9日,甘油三酯的含量亦显著高于长翅雄成虫。  上述结果说明翅二型长颚斗蟋雄虫的营养物质分配机制存在差异。长翅雄虫合成更多的蛋白质和甘油三脂以发育飞行肌并为飞行提供能源储备,而短翅雄虫在繁殖器官发育上投入更多的蛋白质和磷脂。另外,短翅雄虫总虫体、翅肌和脂肪体内的甘油三酯含量在羽化后逐渐增加,这可能与短翅雄虫在繁殖行为方面的能量投入更高相关。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围栏封育年限(2年、4年、6年)对希拉穆仁退化草原植被(植被盖度、重要值、物种组成、植被高度)及0~5cm、5~20cm层土壤物理性状(粒径粒径、容重、孔隙度、含水率)、化
紫荆花,也叫满条红。每年十一月起,紫荆花就开了,一直会开到第二年的三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期刊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我国主要的采脂用松树品种,目前有70%的松脂采自马尾松,但松脂单产较低是制约松脂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选育高产脂品种、营建人工高产脂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