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课堂中的道德细节统指在中小学课堂中,由课堂主体要素、知识要素、过程要素和情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存在的涉及准则法度、礼节和气节、节操的微小事件、事项,具有存在的普遍性、发生的随机性、价值的内隐性及影响的持久性等特征。道德细节在中小学课堂中的存在有其可能性与必要性,因为首先道德细节能够体现教师的道德期待,对学生产生心理效应;其次道德细节能够满足学生的道德模仿需求,规范并强化学生言行;最后道德细节构成了课堂生活,培养完整的人,为课堂注入了柔和而非强制的道德因素。作为构成中小学课堂道德生活的因子,道德细节首先具有团体伦理维度,在“我们”的共同生活中发挥团体伦理价值,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纪律精神和公正民主观念;其次具有交往伦理维度,在“我与你”的教育关系中发挥交往伦理价值,使学生在交往的细节中学会尊重、学会平等、学会关怀;最后具有个体伦理维度,在“我”的个人博弈与成长中发挥个体伦理价值,学生通过细节提升个体道德自律精神、增强生命意识、培养独立人格。然而中小学课堂中的道德细节的德育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种种细节的道德缺失现状令人堪忧,其一课堂成为“虚假的集体”,团体伦理价值丧失,表现为细节的群体自私性、他律性和官本位;其二,课堂悖离了理想的教育关系,交往伦理价值丧失,细节服务于教师、呈现出冷漠、聚焦于知识;其三,课堂忽略学生的个体存在,个体伦理价值丧失,表现为细节的标准化、形式化和功利化。反躬自省,中小学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构建有机团结的班集体,利用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奖励与惩罚的运用、监督与自治机制的建立等细节重拾蕴含的团体伦理价值;在“我与你”相遇的每个细节中建立和谐的课堂交往关系,通过相互尊重、人人平等及彼此关怀的细节发挥交往伦理价值;最后让“我”在真实的课堂生活中成为独立的“道德人”,使细节的个体伦理道德实现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