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中空结构的笼状纳米粒子因为具有比表面大、表面活性位点丰富、密度低等优点,被广泛用作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纳米催化剂、吸附剂、药物载体等。如何利用简单有效的合成方法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空心笼状纳米粒子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主要以普鲁士蓝类化合物钴氰酸钴纳米粒子作为基础,研究了以其为模板制备不同组分和结构的笼状纳米粒子的方法,对得到的纳米粒子进行了储锂、催化等性能的测试,探索了其具有优异性能的原因。此外还探讨了空心结构的铁氧体-碳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和吸附材料方面的应用。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在不同温度下煅烧普鲁士蓝类化合物钴氰酸钴纳米粒子得到了具有不同形貌和结构的四氧化三钴纳米粒子。于450、550、650、750、850℃下煅烧得到的样品在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时,以50mA gJ的放电电流循环了三十次以后分别拥有800、970、828、854、651mAh g-1的放电容量。其中,在550℃下煅烧得到的四氧化三钴纳米笼表现出最优异的储锂性能。通过比较发现,四氧化三钴纳米笼的优异充放电性能得益于其纳米尺度的晶粒组成、中空的结构、多孔的外壳和大的比表面。当煅烧温度高于650℃时,可以得到晶粒尺寸更大、结晶性更强而比表面下降的四氧化三钴纳米粒子。通过对样品的研究表明,材料的尺寸、结晶性、形貌都对其充放电性能有影响。良好的结晶性有助于提高材料的初始放电量,同时多孔的结构可以减少容量衰减,保持循环稳定性。因此,正是由于550℃下获得的四氧化三钴纳米笼有着最为合适的尺寸、结晶性和笼状形貌,才能表现出最突出的储锂性能。由于合成方法简便,性能优异,这种四氧化三钴纳米笼有作为商业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前景。2.使用钴氰酸钴纳米粒子作为模板,经过两步去除模板法得到了空心多孔二氧化硅纳米立方块,并测试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性能。在经过30次循环后,仍然保留有919mAh g-1的循环容量。这种优异的性能可以归因于粒子的空心结构和表面的大量不规则裂痕,在嵌锂和脱锂过程中可以容纳粒子的体积变化和适应结构应力,同时保证在循环过程中锂离子可以快速地进出粒子。研究发现在循环过程中锂离子与二氧化硅可以可逆或不可逆地反应生成锂硅酸盐。而锂离子在空心多孔二氧化硅纳米立方块里的快速迁移有利于生成氧化锂与硅,因此可以提高循环容量。3.通过使用钴氰酸钴-二氧化硅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分别在空气和氮气下热分解得到摇铃状的四氧化三钴-二氧化硅和钴-二氧化硅纳米粒子。首先在钴氰酸钴纳米立方块外包覆上一层多孔二氧化硅,然后利用钴氰酸钴在高温下发生分解,在二氧化硅外壳内生成四氧化三钴或单质钻纳米晶。四氧化三钴-二氧化硅摇铃状纳米粒子表现出优异的催化一氧化碳氧化性能,当温度为150℃时就可以将一氧化碳完全转化。研究表明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四氧化三钴具有高清洁的表面。同时多孔的二氧化硅外壳可以保护四氧化三钴纳米晶不受外界污染,从而表现出高催化活性。另外,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钻-二氧化硅摇铃状纳米粒子拥有六方相钴和立方相钴的复合结构,可以考虑作为贵金属纳米催化剂的替代品。这种纳米粒子在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时表现出高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初次进行催化时,反应的速率常数为0.815min-1,放置一个月以后再次用来作为催化剂时,反应的速率常数依然保持在0.565min-1,这一催化活性要优于一些贵金属催化剂。4.分别在真空和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分解二茂铁,处理后得到了由多壁碳纳米管包覆的不连续分布的三氧化二铁纳米粒子和海胆状碳包覆的四氧化三铁微粒。当三氧化二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碳纳米管质量分数为29.68%,三氧化二铁质量分数为29.68%)用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时,在放电电流为100mA g的情况下,50次循环后保留有515mAh g-1的可逆放电容量。根据计算,其中三氧化二铁的放电容量为1147mAh g-1。其优异的性能可以归结于三个原因:(1)碳纳米管的内部空心提供了三氧化二铁纳米粒子在充放电时体积膨胀的空间;(2)碳纳米管提高了电极材料的导电性;(3)在碳纳米管表面可以形成一层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减少循环过程中的容量衰减。由于表面存在大量的非极性基团和内部小尺寸的四氧化三铁,海胆状碳包覆的四氧化三铁微粒具有超疏水性和超顺磁性,与水的接触角为150°,饱和磁化强度为19.4emu g-1。当把这种粒子涂覆在海绵表面时,可以将海绵改性为具有超疏水性和超顺磁性的吸附材料。这种海绵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并且可以通过磁场进行回收和重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