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细胞内各离子浓度的变化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o20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是促排卵过程中发生的医源性并发症。其病理生理改变主要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形成腹水、胸水,血液浓缩及其引发的一系列改变,涉及到循环、呼吸、消化、凝血等多器官系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近年,OHSS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但发病机制却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仅为支持对症治疗。探索OHSS的发病机制,寻找对因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对细胞离子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而血管通透性的改变与细胞离子的变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以,本研究从离子角度出发,研究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病过程中细胞内游离钙、钠、钾、氯离子浓度有无变化、如何变化。探索各离子变化与OHSS发病的相关性。为寻找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22—25日龄50g—70g Wistar清洁级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5—6只。实验组制作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模型:PMSG50IU每日注射共4天,第5天给予HCG100IU,注射。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最后一次注射后72小时采血,测定血浆雌二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卵巢、子宫取出称重确定模型成功。   荧光染色方法测定细胞内游离Ca2+、Na+、K+、Cl-离子浓度。冷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制备细胞悬液,调节红细胞密度为20×109/l。制备Ca2+、Na+、K+、Cl-荧光探针Fluo-3/AM、SBFI-AM、PBFI-AM、MQAE的应用液,分别装载红细胞,每100μl为一个装载单位,37℃孵育60分钟。洗去细胞外探针后,继续孵育30分钟。显微荧光分光光度计调节到相应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测定细胞内与各离子结合的相应探针的光度值,此光度值反应细胞内游离离子的平均浓度。   结果:实验组卵巢、子宫重量,血浆雌二醇、VEG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显著性意义(P<0.01),大鼠卵巢过度刺激模型建立成功。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离子探针的荧光光度值分别为:Ca2+∶12.04±0.55、22.42±2.51;Na+∶10.48±0.20、34.27±1.05;K+∶13.98±0.69、9.59±1.42;Cl-∶470±47.36、243.1±21.1。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时细胞内游离钙、钠、钾、氯离子浓度变化显著。其中钙、钠、氯离子浓度降低,钾离子浓度升高。这些离子浓度的变化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变密切相关。这些发现为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
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原发于皮肤的高度恶性肿瘤,是目前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所以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1]。肿瘤标记物可由肿瘤细胞产生或由非肿瘤细胞,如与肿瘤有关的免疫系统产生,可存在于细胞内或细胞表面[2]。因血清肿瘤标记物的检测简便易行,所以在肿瘤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在黑色素瘤中大多数血清肿瘤标记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且大多数在疾病晚
目的:(1)比较性研究蝎毒(scorpion venom,SV)与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在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Lithium-PilocarpineSeizures,LPS)慢性点燃大鼠模型的抗癫痫作用;(2)观察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