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前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探讨肠癌术前中医证型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其内在联系,为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现代分子生物学依据,以期指导临床诊疗。方法:收集南京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肿瘤科、肛肠科符合纳入标准的Ⅰ-Ⅲ期结直肠癌住院患者165例。通过查阅该165例患者的门诊及住院病历,当面咨询患者本人及家属,请患者做相关临床调查表等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待该165例患者完成根治术后,再收集相关手术病理资料。最后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中医证型与结直肠癌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理分型、肿瘤标记物、基因表达等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得出结论。结果:(1)临床资料分布情况:在165例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男性95例,女性70例,男女比例约为1.36:1,平均年龄为58.74±8.35岁,年龄在61-70岁的患者最多,占总人数的39.4%。有吸烟史、饮酒史的患者分别占总人数的27.9%、37.0%。术前CEA水平>5ug/L的患者有93例,占总人数的56.4%。分期以ⅡA、ⅢB期患者较多,分别占总人数的43.6%、38.2%。直肠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占总人数的54.5%。从病理特征来看,以溃疡型(72.1%)中分化(77.6%)普通腺癌(78.2%)为主。无局部淋巴结转移(N0)的患者占53.9%,环周切缘(+)患者有11例,占总人数的6.7%;神经侵犯(+)患者有82例,占总人数的49.7%;脉管内(血管和淋巴管)癌栓(+)患者有59例,占总人数的35.8%。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缺失型(dMMR)患者有9例,占总人数的5.5%。(2)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在165例患者中涉及的四个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湿热蕴结型(36.4%)>脾肾阳虚型(29.1%)>气滞血瘀型(19.4%)>气血两虚型(15.2%),总体上实证多于虚证。(3)中医证型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肠癌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P=0.699>0.05)、年龄(P=0.819>0.05、P=0.512>0.05)、吸烟史(P=0.704>0.05)、术前 CEA 水平(P=0.694>0.05)、肿瘤大体分型(P=0.766>0.05)、组织学类型(P=0.960>0.05)、分化程度(P=0.111>0.05)、环周切缘(P=0.583>0.05)、脉管内癌栓(P=0.623>0.05)、MMR 表达(P=0.714>0.05)之间无明显相关性。2)肠癌中医证型分布与饮酒史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P=0.005<0.05)。其中,饮酒史与气血两虚证(P=0.018<0.05)、湿热蕴结证(P=0.001<0.05)之间有一定联系。与无饮酒史患者相比,饮酒患者中湿热蕴结型患者比例较高,而气血两虚型患者比例较低。3)肠癌中医证型分布与肿瘤TNM分期之间具有相关性(P=0.008<0.05)。其中,Ⅰ-Ⅱ期与Ⅲ期患者在中医证型分布上有显著差异(P=0.020<0.05)。Ⅰ-Ⅱ期、Ⅲ期与气滞血瘀证(P=0.016<0.05)、湿热蕴结证(P=0.011<0.05)之间有一定联系。Ⅰ-Ⅱ期与Ⅲ期两者相比,Ⅰ-Ⅱ期患者中湿热蕴结型患者比例较高,Ⅲ期患者中气滞血瘀型患者比例较高。4)肠癌中医证型分布与发病部位之间具有相关性(P=0.038<0.05)。其中,直肠与右半结肠癌在中医证型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P=0.011<0.0167)。直肠、右半结肠与气滞血瘀证(P=0.003<0.05)、湿热蕴结证(P=0.042<0.05)之间有一定联系。右半结肠与直肠两者相比,右半结肠癌患者中气滞血瘀型患者比例较高,直肠癌患者中湿热蕴结型患者比例较高。5)肠癌中医证型分布与局部淋巴结转移之间具有相关性(P=0.026<0.05)。其中,NO(无局部淋巴结转移)与N2(≥4个局部淋巴结转移)在中医证型分布上有显著差异(P=0.005<0.0167)。N0、N2与气滞血瘀证(P=0.030<0.05)、气血两虚证(P=0.044<0.05)、湿热蕴结证(P=0.004<0.05)之间有一定联系。NO与N2两者相比,N2患者中气滞血瘀型、气血两虚型患者比例较高,NO患者中湿热蕴结型患者比例较高。6)肠癌中医证型分布与肿瘤神经侵犯之间具有相关性(P=0.043<0.05)。其中,神经侵犯状态与气滞血瘀证(P=0.005<0.05)之间有一定联系。与神经侵犯(一)相比,神经侵犯(+)患者中气滞血瘀型患者比例较高。结论:(1)Ⅰ-Ⅲ期结直肠癌以老年患者最为常见,且男性多于女性,有吸烟史、饮酒史的患者占有一定比例,多数患者术前CEA升高,分期以ⅡA、ⅢB期为主,直肠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病理类型以溃疡型中分化普通腺癌为主,无局部淋巴结转移患者较多,脉管内癌栓(+)、神经侵犯(+)患者占有一定比例,环周切缘(+)、dMMR表型患者较少。(2)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前中医证型实证多于虚证,以湿热蕴结为最常见证型,气血两虚证型较为少见。(3)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前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吸烟史、术前CEA水平、肿瘤大体分型、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环周切缘、脉管内癌栓、MMR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4)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前中医证型分布与饮酒史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与无饮酒史患者相比,饮酒患者中以湿热蕴结证多见,而气血两虚证少见。(5)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前中医证型分布与肿瘤TNM分期之间具有相关性。其中,Ⅰ-Ⅱ期与Ⅲ期患者两者相比,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以湿热蕴结证多见,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以气滞血瘀证多见。(6)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前中医证型分布与肿瘤发病部位之间具有相关性。其中,右半结肠癌与直肠癌两者相比,右半结肠癌以气滞血瘀型患者多见,直肠癌以湿热蕴结型患者多见。(7)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前中医证型分布与肿瘤局部淋巴结转移之间具有相关性。其中,N0与N2两者相比,N2患者中以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多见,NO患者中湿热蕴结证多见。(8)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前中医证型分布与神经侵犯之间具有相关性。其中,与神经侵犯(-)相比,神经侵犯(+)患者中气滞血瘀证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