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教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wz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为教育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普通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结构在信息化教学的浪潮中日臻完善,而特殊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特殊教育对象主要分为听障、智障和视障三类受众,其中听障人群所占比例最高,因此听障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的有效性备受关注。囿于目前对听障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尚未形成统一的要求,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出听障学生的特点及特殊需求,并积极探求信息技术对听障学生教学、康复的重要意义所在,最终从理论上构建了“听障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康复能力模型”,在该模型的指导下,进一步细化出“听障教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为确定标准的内容适恰性,邀请听障教育专家及教育技术学专家对标准进行两轮审议,最终确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听障教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在该标准的引领下,笔者采用调查研究法调查我国听障教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并得出结论:我国听障教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信息化教学环境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软件应用及信息化康复环境应用四个层面看,都亟需提高。为此,笔者结合目前培训现状,找出现状与标准之间的差距,从而确定我国听障教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需求:1.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培训,包括信息化教学硬件操作技能、信息化教学软件使用技能、辅助技术的应用、信息化康复环境中设备的使用。2.信息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主要包括对听障教学中的资源设计、活动设计;信息化康复方案设计与实施,主要包括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个别化支持计划(ISP)的制定。3.信息化教学与康复评价,包括评价工具的设计和电子档案的建立。
其他文献
本论文本着有利于实现“文化自觉”的原则;以文化与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背景;以精神分析发展的新范式——海因兹·科赫特(Heinz Kohut)的自体心理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该领
刻板印象,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一直得到不同学科的关注和探究。社会心理学,特别是方兴未艾的社会认知对其产生、维持和改变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和研讨。在探究不同作用机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代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在新兴科技的影响下日
在小学学习阶段,作业是帮助学生们巩固数学课堂所学知识的最佳办法.数学是小学课程中的重要学科,也是学生以后学习的基础,而写作业是整个数学学习过程十分的重要部分.新课程
期刊
移动学习以其随时随地、灵活自主的独特优势为人们开辟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成为了教育技术界的新起之秀。移动学习资源作为移动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全面而深入地应用,教学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对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了培养适应信息时代下的中小学教师,我国相继开展了以“信息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rn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这不仅是个时间年
配网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电网和用户的纽带,不仅关系着整个电网对用户的供电质量和能力,还关系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确保配网工程建设安全质量对电力行业的
对于小学学校管理来说,教师的管理一直都是学校管理的重点工作,所以,学校综合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师的管理水平.在现代社会中,“以人为本”是管理的核心理念,所以
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信息素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河南省本科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