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西娅·角畑(Cynthia Kadohata,1956-)是美国日裔小说作家。作为唯一一位同时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青少年文学奖的日裔作家,角畑在面向9-14岁儿童读者所创作的多元文化小说中,探讨了与儿童成长有关的重要主题。角畑的每部儿童作品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与多元文化相关的议题,在呈现以日裔美国人为主的历史经验和当下经历的同时,凸显亚裔群体内部的差异性。本论文是学界中首次对角畑自21世纪以来发表的8部多元文化儿童小说展开整体和系统研究。论文结合发展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相关理论,探究角畑儿童小说中的成长主题:无论是以儿童日常生活为内容的小说,还是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成长”这一核心主题都是通过丧失/苦痛(loss/suffering)、家庭关系(familyrelationships)和独立自强(empowerment)三方面进行表达。当小说主人公开始成长,并在前青春期进行身份探寻时,上述要素总是贯穿始终,构成了人物成长的背景和主人公心智发展的力量源泉。此外,论文在21世纪美国儿童文学和亚裔文学的框架下考察角畑作品的独特性,揭示出其小说所关注的与儿童成长相关的具有普适意义的话题,有助于打破不同族裔、不同背景儿童读者的文化壁垒,让读者在全球化、多元化的“后身份时代”里,摒弃“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对立思维,思考与儿童命运息息相关的共同主题。本论文对角畑儿童小说中“漂浮的世界”进行了创新性解读。论文借用了角畑为成年读者所写的小说《漂浮的世界》的标题,作为描述其儿童小说中所展现的儿童世界的意象,也是进入其儿童小说世界的独特视角。贯穿于角畑儿童小说的“漂浮的世界”,作为主人公成长的隐含图景,为小说赋予了不同于日常世界的思考维度。变化的、流动的、充满不确定的“漂浮的世界”,既是主人公作为少数族裔的他者身不由己地处于被边缘化的平行空间之中,也包括主人公因为政治、文化、经济等原因与所习惯的生活经验或者环境相脱离,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他/她无法选择的、平行于日常生活世界之外的环境。“漂浮的世界”这一平行空间的概念不仅加深了儿童读者对今日多文化、多种族混合趋势的认识,成为21世纪儿童所面对的现实生活状况的反映,还回应了儿童在情感领域的需求,尤其当他们身处异乡、遭遇困境和厄运,内心沮丧之时。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正文分五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论文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研究内容、意义和方法。第一章主要在多元文化作家写作多元文化角色的框架下探寻辛西娅·角畑的定位,考察辛西娅·角畑儿童小说的独特性。首先,角畑在首部小说《漂浮的世界》中对于日裔美国人打破常规的书写和刻画使其成为第三代日裔作家中独具特色的一员。她在作品中呈现了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地方感”,其“无根性”(rootlessness)与第三代日裔作家作品中彰显“位置身份”(identity in location)时所强调的“根著性”(rootedness)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作为角畑作品“地方感”集中体现的“漂浮的世界”,为她的儿童小说构建了独特的物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意义。其次,角畑多元文化儿童小说的独特性体现在:与旨在凸显“亚裔性”或“日裔性”的亚裔文学作品相比,小说在围绕儿童成长诸多具有普适意义的议题中熠熠生辉,有关爱、勇气、希望、安全感等主题贯穿于作品之中。再次,角畑在以温和的笔触呈现少数族裔文化对其观察、思考和判断所产生的影响过程中,不刻意批判政治,不将作品局限于对负面事件的尖酸控诉中。这种写作方式不仅让其探讨多元文化主义的小说在课堂内外、背景各异的学生里,具有了广泛的传播性和接受性,而且有利于儿童读者以更开阔的视角来看待差异。第二章以《亮晶晶》和《明天会有好运气》为例,解读在延续族裔文化传统的日裔美国人家庭中儿童的成长主题。角畑首部儿童小说《亮晶晶》的主人公日裔美国女孩,在丧失亲人的伤痛中重新振作,获得成长的力量。在《明天会有好运气》中,日裔美国女孩在帮助家人完成看似不可能的收割任务过程中实现独立自强。第三章主要讨论因某些原因破碎或不完整的多元家庭中儿童面临的成长议题。《半个世界之外》呈现了主人公罗马尼亚孤儿接受美国文化、融入领养家庭的历程,强调儿童在处理重要需求和情感关系、做出改变一生的决定过程中,走向成熟。《阻截》作为角畑首部以儿童运动为题材的小说,探讨前青春期少年如何凭借对自身处境的思考,成为独立自强的个体。第四章围绕作家书写的二战时期儿童历史小说展开讨论。《野草花》以拘留营为背景,叙述日裔美国女孩努力摆脱孤独和压抑感,设法看清自己未来的过程,诠释儿童主人公虽然遭遇漂浮之苦与无常,但是却“浮而不忧”、逆流而上的主题。在角畑2019年最新小说《何处为家》中,日裔美国女孩在二战后与家人不得不放弃美国公民身份,返回日本,在她从未踏足过的祖辈故乡实现个人成长。角畑在呼应当今美国社会政治现实的同时,意在与儿童读者分享经历危机时适应和思考的心路历程。第五章分析了越战背景下主人公的转变。《侦探犬克拉克》致力于构建人类主角与动物主角的感情线索,在情感的发展中反映战争的残酷与主人公成长的自强。《一百万度灰》是角畑首部将叙事场景完全设置到美国以外的儿童小说。小说关注战争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向读者呈现了人如何在逆境中尽力而为,在探索平行空间体验和经历的过程中追寻人生目标。角畑所有小说中塑造的角色都在复杂的背景中涉及到某些形式的亚裔美国人问题。本论文认为,作为美国21世纪多样性儿童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角畑的作品反映了美国社会在政治领域、社会和文化层面针对移民、难民、少数族裔、种族主义、多样化等议题上的重大分歧,但作者并未止步于令她本人“极其困扰”(“extremelydisturbing”)的可能引发敌对或暴力的美国国内的两党政治极化现实。她将多元文化主题的文学作品聚焦于事关儿童成长的具有普适意义的重要主题。角畑的观点在于,个体即使在面临丧失和苦痛时仍然拥有选择成长的机会。当儿童身处瓦解分裂、充满敌意的世界时,角畑在作品中为他们提供了寻找人生目标的路线图,帮助他们增强适应力,鼓励他们在实现人生意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即使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儿童仍然可以选择在“漂浮的世界”中不断成长,获得力量或能动性,走向成熟。角畑的儿童小说始终关照儿童和青少年最重要的生命课题,而孩童终将长大成人,青涩懵懂终将日渐褪去。无论儿童读者的背景或身份认同如何,他们的阅读体验终将弥漫为未来人生的底色,从而让角畑的作品对每个作为读者的“人”(而不仅仅是儿童)产生“闪耀光芒”(“Kira-Kira”)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