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中西部中下三叠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zh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四川盆地中西部中下三叠统水文地质特征,主要分析其地下水系统规律。文章在研究区自然地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概况的收集总结基础之上展开,将区内中下三叠统分为裸露区和埋藏区两个部分进行讨论。从岩溶发育、地下水富集、水化学特征及循环规律几个方面,分析了裸露区水文地质特征;以温泉、卤水为基础,分析了埋藏区地下水储集空间、水化学特征及地下水补给、运移模式。最后对研究区中下三叠统水化学特征及水动力特征进行分带,对地下水系统特征进行总结,探讨了构造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并对研究区中下三叠统地下水资源进行预测。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研究区中下三叠统地下水化学特征可分为三个带,其中淡水带岩溶水为重碳酸型水,矿化度一般低于0.5g/L,反映出交替活跃的特征;温泉及特殊泉点属于中等矿化水,其中特殊泉点水温19~26℃,矿化度1.0~3.0g/L,以硫酸型水为主,温泉水温38~78℃,矿化度3.0~35.0g/L,以氯化物水为主;卤水属于高矿化水,具浓烈硫化氢气味,温度35~87℃,矿化度35.0~377.7g/L,为氯化钠或氯化钙型水。(2)研究区中下三叠统地下水按开启程度和运动特征,可分为渗入成因水和沉积埋藏水,前者可进一步分为积极交替带水和缓慢循环带水,积极交替带水即为浅层岩溶水,受静水压力驱动,循环途径短,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上,动态随季节变化明显。缓慢循环带地下水靠静水压力驱动,循环通道复杂,埋藏深浅不一,普遍具流量、水质稳定特征。相对停滞的沉积埋藏水主要为卤水储集地带,埋藏于研究区地腹的广大地区,无层间越流和侧向补给,开采量及水位不断下降,直至衰竭。(3)研究区中下三叠统浅循环淡水一般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上,中等矿化水主要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下,最大循环深度可以达到3000米,停滞高矿化水深埋于研究区地腹;低矿化水与中等矿化水之间存在一定水化学联系,而高矿化水分带较为完全。积极交替带与缓慢循环带水均受大气降雨补给,受地静压力驱动,动态随季节而变化,相对停滞带无补给来源,资源量随开采而逐渐衰竭。总体说明了研究区不存在统一的地下水流动系统。(4)构造对研究区中下三叠统水文地质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地下水系统演化变迁和现代地下水分带富集、运移的控制上。构造演化确定了研究区三叠系地下水的基本分野,也决定了浅循环岩溶水的发育规模及方向,断裂、褶皱等构造裂隙带对各分带地下水的富集、循环都极具控制作用。(5)研究区内35.0g/L矿化度等值线内,深埋中下三叠统的断裂带、褶皱构造转折端及古岩溶发育区仍是卤水资源的勘探重点,主要储卤层为T2l1+T1j5。龙门山及峨眉-瓦山断块中下三叠统连续出露,断褶发育,因此其前缘至卤水带以内为温泉勘探重点区域。
其他文献
基于多活性代理的复杂信息系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一种面向铁道领域基于多活性代理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建设思路,为铁道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一种新模式,加快铁道信息化的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有着原则的区别,在指导思想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思想体系的区别,本文结合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对这两种思想体系的产权理论
<正> 一批青年作家提出“寻根”的口号,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我把那些提倡“寻根”的文章找来细读,却还是弄不清作者究竟说的什么意思。我当然知道他们是要寻文化之根,可这文
<正> 庄子和他的思想庄子生平不详,据《外物篇》言:“庄子家贫,故往贷粟子监河侯”。又《秋水篇》言:“惠子(施)相梁(惠王),庄子往见之。”他家贫而能与侯、相交往,可能是个
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分为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和农民承包土地的流转。基于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我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应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能用政府干预代替市场机制。促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在本院健康体检的2型糖尿病患者520例,依据空腹血糖水平将本次入选研究对象
本文以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的“大市场营销”理论为基础,针对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愈演愈烈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风潮以及贸易频繁摩擦的现状,分析了外贸企业在产品、价格、
在自来水厂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很多方面的问题,除了要考虑水处理工艺之外,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确保供水水质能够符合标准要求。本文对
先从逻辑上提出中国地方官员的"执政能力"对经济绩效有直接影响的两种假设,即如果地方官员可以显著左右当地经济绩效,那么,其一,相比于同一地区不同官员任职,同一官员任期内
目的研究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收治在我院的180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抗菌药物的各类不良反应表现与不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