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承接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特别是东部地区受政策优惠、地理区位、禀赋优势、历史积淀和人口红利的影响,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要素价格显著上涨。但同时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投资回报率下降等问题,使得东部地区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一些丧失竞争力的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也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带来历史机遇,而产业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承接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特别是东部地区受政策优惠、地理区位、禀赋优势、历史积淀和人口红利的影响,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要素价格显著上涨。但同时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投资回报率下降等问题,使得东部地区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一些丧失竞争力的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也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带来历史机遇,而产业转移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中部六省介于东、西部之间,有着丰富的资源禀赋优势,以及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使得中部地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二梯队。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中部六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河南省、江西省、山西省)为对象,通过梳理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现状与特征,研究承接东部和国外产业转移对中部省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影响机制及影响效应。进一步基于中部六省的数据,从产业转移对中部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分阶段比较、及空间关联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上述的研究,为更好促进区域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结构优化调整,为中部六省产业调整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部分,通过对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及研究方法等的阐述,勾勒出文章整体脉络;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对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及文献进行了简单梳理和评述,为后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打好基础;第三部分机理分析,从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个方面,分析了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路径及优化效应。第四部分特征与现状分析,分析了中部六省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五部分实证研究,通过构建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的指标,以我国中部六省为对象,研究2002年至2017年期间,产业转移对中部产业结构的影响。基于普通面板模型的静态分析得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与中部六省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正相关,东部转产对中部六省产业结构高级化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和东部转产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基于空间面板模型分析表明:一个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不仅对自己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正向促进作用,也会带动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的优化。总体上来说,产业转移对中部六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促进作用,承接产业转移的效应通过产业聚集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人力资源效应和资本积累效应得以有效发挥。为我国中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各省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和区际产业转移,有序合理推动生产要素流入,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此,提出地方政府要积极鼓励引导外资、东部地区企业来中部投资,特别是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来中部投资,积极实施人才引进政策,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当前,公司股权结构趋于集中,大股东的控股比例不断上升。对上市公司而言,上市公司大股东可能依靠控制权地位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以实现其谋取私利的目的。这就导致在现代公司治理中,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更为突出。大股东为了实现其掏空动机,会与高管结成“利益同盟”。大股东与高管合谋掏空上市公司的问题亟待解决,因为这不仅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也影响力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因此,研究大股东与高管之间的利益博弈的特点
高校章程作为高校内部的“宪法”和高校教师权利保障的规范性文件,教师学术权利需要在高校章程中得以保护。本论文试图对高校章程中教师学术权利组织保障方面的相关规定进行文本研究,以探析这些相关规定是否可以使高校教师学术权利得到保障?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章程文本中教师学术权利的组织保障方面的相关规定。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从组织的内涵来建构整体分析框架体系,从静态、动态两个维度对9所高校章程文本
在面对经济飞速发展,以及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过程中,现代城市生活的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带来的丰裕,同时也在承受着社会变化带来的压力。丰富的物质财富并不能填满灵魂上的“缺席”,而年轻一代人在都市剧烈的变化下成长起来,他们更多的是在被网络、影像、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等包围下进行社交娱乐,互联网的发达在拉近人与社会的距离,也繁衍出许多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屏幕背后是普遍的焦虑,住房空间里收纳着冷漠的灵魂。艺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为引导资金向绿色行业投入,近年来,各类绿色指数相继发布。这些指数从多角度反映了绿色市场走势,也给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业绩比较基准,可以说,其成为了理论上的风向标。而由于我国绿色指数起步较晚,相关实证分析较少,故其对市场实际产生的影响有待验证。本文的研究分两个部分展开。首先,第一部分以2017-2019年绿色领先类公司股票数据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绿色指数发布后样本公
目前我国存在着大量20世纪80—90年代建成的既有住区,同时曾经富有活力的住区公共生活正在慢慢萎缩,尤其是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宅间生活正逐渐被遗忘。既有住区的公共空间存在着使用不平衡的现象,宅间公共空间虽然占有较大的面积但是其使用量却远远低于集中的公共活动场地。宅间公共空间面临着被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侵占、公共设施老旧、无障碍设计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其使用质量下降,进而与居民使用需求形成了矛盾,最
木质材料作为雕塑艺术的一种载体,在其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及观念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同题材的选择会赋予不同的意义。在凿开木头会发现,不同的木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时期的艺术家使用不同的技艺,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就会给木雕带来不同的感觉和不同的寓意。这一切不同所带来的木雕的美,就是木雕的魅力所在,也是研究木雕艺术的意义所在。撰写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木雕发展进程中题材上的创新形式,以及当下木
世界各地的陶艺家历经一个世纪的努力,终于打开了现代陶艺的多元格局。世纪之交,大批学者对“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促使现代陶艺转型为当代陶艺。当代陶艺与当代艺术密切相关,只有反映出各自的当代性才名副其实,仅凭其是当下产出和展出是不成立的。关于“当代性”的思考成为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笔者首先梳理了当代性的五个特点,带着这个思考重新考证当代陶艺,试图在国内外当代陶艺中去寻找“当代性”的踪迹,最终将论点锁定在
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传统村落提升当地经济、改善人居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因此具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和乡土景观特色的传统村落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怎样保持原真性,避免景观同质化、产业低质量发展现象的发生更加引人关注。如何使传统村落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更好地融合是美丽乡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传统村落景观设计与乡村旅游开发角度,剖析传统村落的具体功能空间、资源类型,从乡村旅游视角研究牧笛溪传
恶意串通行为无效规范因为条文内涵、构成要件、适用范围上的模糊性,一直以来都遭受了不少的质疑与诟病,主张废除者不在少数。原先《民法通则》与《合同法》的规定因为条文内容确实过于简单,遭受疑诟无可厚非,然而,《民法总则》第154条对恶意串通行为规范作出了一定的补充与完善,但仍然存在不少疑难问题与学术争端。本文通过对恶意串通相关条文的分析,探讨理论界的观点分歧,结合我国的审判实务情况,对《民法总则》第15
棚户区改造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攻坚难题,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如何让低矮拥挤的棚户区焕发活力,关系到广大棚户区居民的切身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棚改,事关千千万万群众安居乐业。我们的城市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政府作为棚户区改造中的第一责任人,要发挥好主导作用,统筹做好规划、政策制定、房屋拆迀、安置房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等社会管理工作,使各方利益达到互利共赢,那么,政府如何发挥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