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视域下“美丽中国”建设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经过七十年的发展,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时代要求。论文选取“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视域下’美丽中国’建设”展开解读与论述,是基于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美丽中国”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但是在“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深入分析“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矛盾,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为指导,在借鉴吸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有关生态思想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知识,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视域下美丽中国的建设作了系统地论述。首先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出发点,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以及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作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作了一个梳理,利用相关知识对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作了总结。其次,利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查阅研读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理论维度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归纳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再次,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探讨了在新时代社会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美丽中国”的内涵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容及其面临的挑战。最后,在前面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途径。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为理论指导,立足于当前“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对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实践中处理好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路径。“美丽中国”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有关生态经济思想的创新。研究“美丽中国”建设有利于看到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科学指引,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经济思想,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自信,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其他文献
电视主持人手握信息传播的最后一道接力棒,是媒体的“把关人”,更是媒体的“形象大使”。然而,当前电视主持传播失范的现象屡现荧屏,主要表现在语言功力,表达苍白无力、格调庸俗,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重大突破。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多元化的出行需求逐渐显现,私家车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带来严重的道路交通问题。通过大量的国内外实践可以总结出,城市交通问题对一个城市来说很重要,城市应该加强城市交通的发展并且对私人交通的发展适度控制,这样可以有效缓解道路交通拥堵问题、深入挖掘交通资源潜力、充分满足
苏州中银大厦项目的工程规模大,安全文明及环保节能要求高。通过狠抓现场质量安全文明、开展绿色节能环保施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重点阐述了“四节一环保”施工的
在我国的道路工程中,水泥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施工过程中重要的管控对象,它是保证道路工程安全合格的最主要因素。通过对大量现役水泥混凝土道路现状的调查和检测发现,相
列宁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十月革命后,他立足于世界历史上出现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客观现实,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实际工程中圆柱绕流均是十分常见的现象。随着社会飞速发展,我国修建了大量桥梁及海上项目,这些建筑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生活中其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漩涡脱落引起的周期性变化的阻力、升力可能引起结构疲劳损伤甚至破坏,该情况一旦发生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准确计算桥梁墩柱水流力,透彻理解水流力产生机理,在实际桥梁工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学者对圆柱绕流现象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并
在地基强夯施工中,现有强夯机已不能满足大能量强夯施工的要求。结合应用实际,研发出一种新型直立桁架式电液步履强夯机,满足了18 000 k N·m超高夯能级强夯施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