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发展属于全球化的进程,由于科技的发展,使得世界的距离在不断的缩小,各个国家之间因为政治上的互信,经济上的合作,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到中国。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产品也加速了跨国际的输出,这要求产品在跨文化传播时要以他国的消费者为导向,取得深度的文化认同。
本文希望通过不同的案例进行调研分析比较,最后归纳出适用于跨文化背景下设计的用户研究方法,明确当前设计师在进行跨文化设计时,应该如何选择适当的用户研究方法,从而挖取不同文化下的两国地方性知识,减少因为对共享知识的混淆,引起跨国设计所面临的‘水土不服’。
案例1中的两个研究团队都是入门级,都是一边了解用户研究程序和方法,一边进行研究,所以在方向、尺度、深度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案例2是在研究者熟悉掌握流程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而再实施的案例研究,因此案例收获比前者更深入,资料更加准确;第三个案例是“中美日常生活”的参与式观察,时间和紧密程度最佳,容易找到“切肤之痛”;第四个案例“为欧美市场设计空调”是在专家指导下的用户研究,虽然用户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但效度和精度较好。
在这四个不同的案例中,笔者发现事与物都可以作为跨文化研究的媒介;“物”易于凸显文化的差异性即地方化知识,而通过“事”才能理解整体的情境与脉络。同时笔者还发现观察和访谈等一手资料对跨文化用户研究的影响明显大于二手资料。此外方法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明显的优劣可言。比较全文的四个案例所运用的方法,虽然都同,但是都是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由此,笔者认为,案例中作为主导的“研究者”,其差异会直接导致巨大结果差异,以及研究深度。同时,研究者也扮演着跨文化研究的“桥梁”这个角色。没有这个“桥梁”我们将无法进行文化的跨越探索。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即便是各种文化激烈的碰撞,新旧思想的频繁更迭,中国的设计师仍然需要聚焦于设计应该如何进行民族化的表达,不应该拘泥于国外的技术和经济模式的发展,要会学习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中国树立起一个崭新的,却有深厚底蕴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