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X线颅颌面影像分析是口腔正畸学、正颌外科学等学科对牙颌、颅面畸形进行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的基本手段。1931年,Broadbent首先提出了将定位X线头颅照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口腔正畸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此后,X线颅颌面影像分析技术逐步发展且日趋成熟。X线颅颌面影像分析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人工进行测量分析:人工画出颅颌面轮廓线,确定标志点,然后使用直尺、量角器等测量这些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及点与点连线的角度。第二:计算机辅助测量分析:人工画出颅面轮廓线,确定标志点,而后通过图形数字化仪将标志点坐标值输入计算机内;或者,X线片经过扫描仪将图象信息输入计算机内并显示于屏幕,使用鼠标在屏幕上确定标志点。上述两种方式均为人工定点,随后,在计算机内进行测量分析。此外,计算机还可连接一些线段构成颅颌面轮廓线,还可移动组织图象,模拟矫治后的效果、生长发育的结果以及进行手术预测等。 虽然,X线颅颌面影像分析技术逐步发展且日趋成熟,但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当今的测量分析技术也有其不完善性。目前的X线颅颌面影像分析主要是通过对X线片行人工定点并输入计算机,然后进行测量分析。过程复杂且测量精度较差,测量误差随个人定点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X线颅颌面影像分析的科学性。 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减少定点误差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方式为:①通过计算机的图象增强技术提高各标志点的清晰度,使人工识别较为容易,从而提高人工定点的准确性;②计算机自动识别标志点:但是,计算机自动识别标志点的准确性,特别是识别率还未能超过人工定点,对于结构复杂的、较难辨认的标志点更是如此。因此,达到减少定点误差还有相当的距离;③颅颌面三维CT技术:优点为精确的立体颅颌面结构测量,缺点为价格昂贵且使受检者摄入X线较多,因而限制了此技术的应用。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