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食管癌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老年食管癌患者居多。食管癌患者术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可高达70%~80%,约22%的病人直接死于营养不良。改善营养不良的重要治疗措施为营养支持疗法。近年来营养支持方式发展为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其中肠外营养支持的发展包括了各种营养素的制备完成及深静脉置管技术的完善,肠内营养支持的发展为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时间的选择及营养物质的选择等。良好的营养支持可以减少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增加舒适度,减少住院时间,促进早日康复。研究目的:观察三组营养支持方式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机体代谢的影响,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最佳的营养支持方式。研究方法:将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入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的经病理诊断确诊为食管癌患者90例,术前随机分成三组,完全肠内营养组(EN,n=30),完全肠外营养组(PN,n=30例),混合营养组(MN=EN+PN,n=30)。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同时在术前,术后第四天、第七天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白细胞数、体重。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及组间比较;比较各组平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等临床指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1.三组患者在入院时的年龄、体重比较(P﹥0.05),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三组患者体重在术后均有减轻,但MN组体重下降幅度最小,术后第4天各组体重比较(P﹥0.05),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术后第7天各组体重比较(F=1.167,P﹤0.05)差异显著。2.三组患者在术前血浆白蛋白、血清总蛋白(P﹥0.05)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三组的血浆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指标仍低于术前血浆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测定水平。三组间患者在术后第4天血浆白蛋白、血清总蛋白(P﹥0.05),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三组间患者术后第7天的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均有明显的下降,其中MN组与PN组下降大致相当,二组与EN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三组间患者在术前白细胞数比较(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三组白细胞数均下降,但MN组白细胞数下降最少;术后第4日(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术后第7日三组间患者白细胞数(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三组患者平均住院日相比,PN组平均住院日为20.6±5.7;EN组平均住院日为25.3±7.4;MN组平均住院日为17.3±3.4(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5.术后并发症的比较PN组有1例切口裂开,2例切口感染迁延愈合,发生率为10%;EN组1例吻合口瘘,1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6.66%。两者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两者与MN组比较差异显著(P=0.036P﹤0.05)6.三者在胃肠道功能恢复方面的比较,以MN组排气时间最早,MN组肛门排气时间为43.8±21.6h;EN组肛门排气时间为73.1±22.3h;PN组肛门排气时间为49.5±24.3h。术后排气时间相比较(P﹤0.05),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1.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应用混合营养支持方式可使体重无明显减少。但住院时间明显缩短;2.混合营养可显著降低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胃肠功能恢复快;3.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应用混合营养可避免单一营养支持方式的不足,更好的改善食管癌术后病人的营养不良,更好的纠正手术引起的代谢紊乱。更加的符合营养支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