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具有两个方面的必须“同世而立”的内涵,即“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坚守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决定作用”的提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谓牵线与风筝的关系。当下一些人所谓的“全部仰仗市场经济而带来的丰厚的GDP总量”的说法,显现出健忘症的倾向:他们“淡忘”了那个被称为“点睛之笔”的限定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主义方向的淡忘,异化了公有主体型产权制度、劳动主体型分配制度、国家主导型市场制度以及自力主导型开放制度,使经济发展方式包容性转变的基础和前提发生了难以想象而又真真切切的动摇。所谓包容性转变,其要旨是在包容性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反对当下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和实践中重“物”轻“人”且误读“以人为本”的倾向,谋求切实地做好消除机会边缘化和改变“机会弱势群体”现实命运的实际工作,使他们有机会、有能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激发并提升包括庞大弱势群体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力支撑。包容性转变的实现,必须对“全盘私化”、“纯粹市场化”等西方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观点进行批判和纠正。只有坚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打造好“四主型经济制度”这个包容性转变的基础,从而真正实现机会平等的发展、利益共享的发展、可持续和和谐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包容性转变才能因最大限度地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力支撑而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