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转变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研究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iahong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具有两个方面的必须“同世而立”的内涵,即“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坚守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决定作用”的提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谓牵线与风筝的关系。当下一些人所谓的“全部仰仗市场经济而带来的丰厚的GDP总量”的说法,显现出健忘症的倾向:他们“淡忘”了那个被称为“点睛之笔”的限定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主义方向的淡忘,异化了公有主体型产权制度、劳动主体型分配制度、国家主导型市场制度以及自力主导型开放制度,使经济发展方式包容性转变的基础和前提发生了难以想象而又真真切切的动摇。所谓包容性转变,其要旨是在包容性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反对当下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和实践中重“物”轻“人”且误读“以人为本”的倾向,谋求切实地做好消除机会边缘化和改变“机会弱势群体”现实命运的实际工作,使他们有机会、有能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激发并提升包括庞大弱势群体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力支撑。包容性转变的实现,必须对“全盘私化”、“纯粹市场化”等西方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观点进行批判和纠正。只有坚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打造好“四主型经济制度”这个包容性转变的基础,从而真正实现机会平等的发展、利益共享的发展、可持续和和谐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包容性转变才能因最大限度地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力支撑而得以实现。
其他文献
在西学东渐的政治思潮系谱中,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百年来历史舞台上曾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中国发展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不同于其在西方的原始模板。后者系在西方近代社会条件下产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过渡时期理论是由马克思提出,并逐渐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完善的理论成果,但马克思终究没有在实践中充分证明它,然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实践为
民间借贷作为正规金融有效补充,广泛存在于社会的经济活动之中。我国现有的民间借贷法律规范,严格限制了经营性企业进入金融借贷领域,这不仅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需求,也不
选官制度,这一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国家的统治阶级选拔官吏的规则与进程。我国的选官制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长河中,随着政权的更替和社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寄予厚望,2003年8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共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和实施,该项制度以国家法律的行使予以确立。确立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推
现实生活中经常存在一些外表上无害,实质上却对犯罪起到促进作用的行为,这些行为往往以日常生活行为、职务行为或业务行为的形式存在,这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中立帮助行为。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