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R在丁氟螨酯和氰氟虫腙分析中的应用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inbir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建立了一种前处理简单且检测快速准确的19F-NMR检测方法,以期减轻农药定量分析时繁琐的前处理步骤所带来的负担。试验采用BRUKER AVANCE HD 600型超导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5mm BBO探头,观察频率564.71MHz,谱宽(SWH)为170454.55Hz,中心频率(O1P)-56471.40Hz,90度脉冲宽度15.11μs,采样温度(T)25℃,延迟时间(D1)为10s,采样次数(NS)为64次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p H值、不同的Ti O2浓度及不同H2O2浓度对丁氟螨酯和氰氟虫腙在水中的光降解动态的影响,并探讨了其降解历程。采用19F-NMR方法,以水和试剂纯丙酮为溶剂,对三氟甲氧基苯胺为内标,氘代丙酮装入细套管中用于锁场,在64次的扫描次数下记录试样的氟谱。研究了不同p H值、不同的Ti O2浓度及不同H2O2浓度对丁氟螨酯在光下水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照存在的情况下,丁氟螨酯在偏酸性条件下较为稳定,随着p H的升高其降解明显加快,在中性至碱性条件下较易水解,尤其是碱性条件下极易水解,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钛的加入均对丁氟螨酯的降解均有促进作用,且随着用量的增加,降解速度明显加快,半衰期从小于1d到14d左右不等。在大多数条件下,在35-49d已无法准确定量剩余的丁氟螨酯,这说明丁氟螨酯较易降解。采用19F-NMR方法,以水和试剂纯丙酮为溶剂,对三氟甲氧基苯胺为内标,氘代丙酮装入细套管中用于锁场,在64次的扫描次数下记录试样的氟谱。试验研究了不同p H值、不同的Ti O2浓度及不同H2O2浓度对氰氟虫腙在光下水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照存在的情况下,氰氟虫腙在酸性至碱性条件下均易水解,仅在中性条件下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半衰期也较短,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钛的加入均对氰氟虫腙的降解均有促进作用,且随着用量的增加,降解速度明显加快,半衰期从小于1d到1.28d不等。在10d时,残留浓度已不满足定量限无法进行定量。可见氰氟虫腙属于极易降解的农药。本试验采用19F-ASSURE进行T1的测定,脉冲程序选择t1irpg,本试验采用反转恢复-翻转门控去耦实验法进行T1的测定,与反转门控法相比,反转恢复-翻转门控去耦实验法加长了延迟时间及脉冲之间的间隔时间,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NOE效应,使定量实验更为准确。试验使用二维模式进行一维检测,分别以0.05s、0.10 s、0.5 s、1 s、3 s、6 s、10 s、16 s、24 s、50 s作为延迟时间进行试验,得到了丁氟螨酯和氰氟虫腙的T1拟合曲线图。通过分析可得,丁氟螨酯氟原子核的T1为1.445s,氰氟虫腙的两个氟原子核的驰豫时间分别为1.444s和1.094s,分别对应三氟甲基和三氟甲氧基上的两种氟原子。联合使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高分辨质谱及核磁共振波谱等对丁氟螨酯和氰氟虫腙的结构进行了鉴定,对核磁共振的氢谱(1H-NMR),碳谱(13C-NMR),无畸变极化转移增强谱(DEPT)和二维中的1H-1H同核位移相关谱(COSY),1H-13C异核单量子相关谱(HSQC),1H-13C异核多键相关谱(HMBC)及紫外吸收光谱(UV)、红外吸收光谱(IR)、高分辨质谱(HR-MS)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红外特征吸收峰所对应的各官能团的振动形式,对1H和13C NMR信号进行了归属,并指认了相关基团在图中的的位置及其连接顺序,确证了该化合物的结构。波谱学的信息及结构的确证对于农药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为同类型物质的合成提供参考,也将对丁氟螨酯、氰氟虫腙及其类似物的开发应用和分析测定及鉴定合成过程中的其他副产物提供参考。分离提纯了丁氟螨酯和氰氟虫腙的降解产物,主要得到了丁氟螨酯的降解产物2-(4-(叔丁基)苯基)-3-羟基-3-(2-三氟甲基)苯基)丙烯腈和氰氟虫腙的降解产物4-(2-氧代-2-(3-三氟甲基)苯基)乙基)苯甲腈,联合使用质谱及核磁共振鉴定了他们的结构,并分析了可能的降解路径。
其他文献
利用水文模型进行水文模拟是认识流域水文循环,进行水资源和洪水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常用工具。水文模型中引入了众多参数,部分参数可通过流域的物理条件直接推定,但仍有许多参数需要利用水文观测资料进行率定,由于各种误差的存在,无论是推定还是率定,都避免不了参数值的不确定性。SWAT模型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所开发的,基于美国大量实验数据和美国本土的数据库基础,用于农业管理的一个半分布式水文模型,是目前世界上应用
学位
学位
自然灾害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当前,在我国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高潮之下,隐藏了许多城市灾害频发的风险。为应对城市面临的灾害危机、提升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了“韧性城市(Resilience City)”的理论观点,在城市防灾建设规划方面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受到了业界的关注。华南沿海地区,每年都要遭受热带气旋(台风)灾害,城市绿地是其中受害最大的基础设施之一。如何在该地区减
由于猪场厌氧消化液普遍存在COD/TN比低,可生化性差,在生化处理的反硝化过程中往往缺少碳源,限制了反硝化进程,导致脱氮效率低等问题;同时厌氧消化液中含有大量的营养元素氮磷,若能回收其中氮磷,对于资源化再利用和降低生化进水氨氮、提高其COD/TN,是一种很好的猪场废水前处理手段;与此同时,经过生化处理后的猪场生化出水也一直存在着色度太高、难降解有机物含量高等问题。因此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猪场废水进行系
嘧菌酯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能有效防治多种由真菌(卵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纲等)引起的作物病害。然而该杀菌剂的频繁使用导致其残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治理嘧菌酯农药残留对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微生物为主体的生物修复技术具备了操作简单、经济实用、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已成为处理嘧菌酯残留污染问题的有效措施。本文从污染环境样品中筛选并驯化得到嘧菌酯高效降解菌株,并进行菌种
学位
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土地荒漠化、植被资源减少、旱涝灾害、雾霾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珠三角城市群,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土地利用发生巨大变化,建设用地比例升高,生态环境状况遭受不同程度影响。随着负环境效应的出现,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因此,综合评价分
油茶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是我国南方特有经济林树种,它在我国林业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壤微生物对林地土壤养分和改良具有积极作用,但有关油茶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研究滞后。因此开展该领域相关研究,阐明油茶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对油茶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调查测定油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磷及微生物数量,探讨了油茶林地土壤肥力特征,运用Biolog微平板
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民间的广泛重视。本文选取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为研究对象,运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对鼓浪屿的风景园林遗产资源展开调查研究,构建适当的风景园林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利用与景观提升规划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第1章为绪论,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与方法。第2章为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通过文献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