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生成机制研究

来源 :集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o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钱锺书先生对通感下了明确定义以来,学者们对通感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形成热潮。学界对通感的研究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本文就以通感生成机制为研究重点,兼以其他方面的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首先对通感研究的历史源流做了一个简单梳理。然后对通感现有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综述,以厘清现在通感研究的发展轨迹。最后根据钱锺书先生对通感的定义,将目前所见到的不符合通感范围的例子剔除出去,为后面的写作打下一个基础。第二章是通感的分类标准及其生成的主体机制研究。以通感所涉及的甲乙两事物是否出现于同一时空并被人的感官同时感受作为分类标准,将通感分为两类:一是同时空:以夸张变形构成通感;二是异时空:由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接着在第二类的基础上,又分成两个小类:一是由形式相似产生的通感;二是由内容相似产生的通感。因为夸张和联想都是主体的思维特征,所以以上的分类标准其实也就是从通感生成的主体机制的角度来划分的。第三章是通感生成的客体机制研究。对通感生成所涉及的物质特性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无形质的事物;二是有形质的事物。最后发现对通感生成的物质特性的分类与上文从通感生成的主体机制对通感进行的分类具有一致性。第四章是通感生成的句法特征研究。通过对文中所举例证的分析,发现构成本体和移体的句法关系主要有三种:主谓结构、主宾结构和偏正结构。第五章是通感的新发展。文中通过对古今通感例子的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通感从原有的两种感官之间的相互沟通,演变为三种感官之间的沟通。二是通感所涉的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独特,且越来越模糊。三是更加注重对于细节的描写。最后的结论是对全文观点的总结,以及对本文不足之处的反思。
其他文献
伴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由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所引发的社会不公、城乡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等问题愈加严重。面对这一严峻问题,世界经验显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小微
生命度是研究语言特性的突破点之一。文章旨在探究多种语义关系的“有”字句中“有”字前后搭配成分NP所呈现的生命度摆度情况。首先,尝试建立一条语言生命度序列的连续统,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逻辑进路至关重要:明晰学校教育基本要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以生为本"是学校教育倡导的科学理念及应当遵循的内价值理性,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我国现代教师教育的必然诉求、高师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发
本文以公司减资为视角主要探讨债权人救济问题。根据实践中的案例分析,认为认缴资本制度下的公司减资行为,实质是公司股东滥用资本信用,先以高额注册资本赢取市场中债权人信任后,又采取内部的“正当”手段减少公司注册资本,豁免股东出资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一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实践中,由于债权人作为公司外部人无法随时了解公司的运营及偿债情况,根本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自身权利进行救济,只能采取向法院提起
为了探讨水飞蓟萌发期和苗期对盐胁迫的响应,比较不同水飞蓟类型耐盐性的强弱,以黑色果皮(SD)和白色果皮(HW)2个类型水飞蓟为材料,用不同浓度NaCl(0、0.1%、0.3%、0.5%、0.7%
称谓语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十分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是在人类社会中用来对特定人际关系和身份角色的称呼,是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和思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批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1))过去的评论家多受影响,不敢推翻其说,几成定论。其实,《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观意图,但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并非永无错误,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无优点。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刚愎自用,不顾大局。作为一个古老而又
兼语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而“让”字兼语句是汉语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兼语句之一,同时也是韩国留学生兼语句学习的难点。我们首先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一部极具权威性的语文辞书,在学术界也有极高的地位。《现汉》第6版坚持与时俱进,以第5版为基础进行修订,分别从收字、收词、配例、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