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冷服与体表空间内流动传热模拟研究

来源 :湖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nfeng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地表矿产资源减少和采矿机械化程度提高,矿井将走向深部开采,随之而来的热害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矿井热害将成为煤矿井下又一重大灾害,严重影响了井下工人的工作效率和相关设备的运行,进而对井下安全生产造成影响。为保障工人在矿井工作过程中的热舒适状态,创建安全生产环境,大型制冷设备搭配个体降温技术受到人们普遍关注。个体降温技术是通过让工人穿上冷却服,以达到对人体热舒适度的调控,避免工人在劳作过程中由于过热引发的中暑、休克等问题出现,提高工作效率并保障工人健康。有关冷却服舒适性的研究比较丰富,不同形式气冷服都存在相应工作特点。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工业优化升级的大环境下,工人的人性化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因此,矿产类企业急需舒适感更强、成本更低的冷却服。以压缩空气作为冷源的气冷服以其易于清洗、重量轻、制冷效果好的优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研究以压缩空气为冷源的气体冷却服,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气冷服微空间传热模型。基于人体热平衡方程,根据气冷服中热量传递路径,研究传热过程中对流、蒸发、辐射三种换热情况,由此搭建气冷服微空间理论传热模型。通过对气冷服换热管路微单元的传热分析,推导得出气冷服小孔出口所在截面的气流温度与皮肤温度、环境温度等变量间的理论方程。(2)建立了气冷服微空间三维物理模型,模拟研究了气冷服内微空间参数及皮肤温度基本规律,研究发现,微空间、皮肤平均温度都和环境温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得出前、后、左侧微空间平均风速实验值与模拟值比较接近。在环境温升的过程中,模拟与实验前后左右各部位的内外温差基本都呈现下降趋势,同时模拟与实验所得的上体躯干各部位温度基本都增加,二者波动幅度都较小,相对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将模拟与实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对比研究,二者最大相差为1℃,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总体来说,模拟与实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通过对微孔间距分别为20mm、30mm、40mm的气冷服进行模拟研究,得出在实际情况下,微孔间距为20mm时应该最优。同时通过对不同支管根数进行模拟研究,得出在实际情况下,6根供气支管会优于10根供气支管。同时基于上述模拟结果,提出了气冷服的优化方案。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葛连降糖丸对2型糖尿病胃热炽盛证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及中医症状临床积分的影响,以了解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证明葛连降糖丸是治疗此类型糖尿病的有效药物,为“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纳入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治疗组予以葛连降糖丸9g(3次/天),对照组予二甲双胍500mg/次(3次/天),共治疗3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
近年来,CO2驱在低渗透油藏逐步应用,由于低渗透油藏微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且CO2流度较大,影响CO2驱驱油效果。CO2泡沫体系以其良好的流度控制能力已成为一种油田常用的防窜
辽东湾地区位于渤海海域东北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勘探,已发现17个大中型油气田和43个含油气构造,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油气富集区。但是,不同构造部位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程度
WTO争端解决机制对国际贸易的和平有序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从1995年至今,WTO受理了595起争端并作出了350多份裁决。然而WTO其并没有成文的证据规则,相关规则都建立在于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实践之上。“初步证据规则(prima facie case)”是在很多案件中都会频繁提及的术语。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U.S.-Wool Shirts and Blouses案中,随后通过越来越多的案件实践,初
中国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沉积连续,敏感地记录了环境及气候变化信息,是研究气候、环境变化及青藏高原隆升效应的良好载体。然而,黄土物质来源一直无法得到统一的认识。近几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进,人们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成为我国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源性致病菌,它能够分泌多种毒性蛋白,其中肠毒素可引起人胃肠炎症等多种疾病。目前,对于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主要采用现行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 4789.10-2016)
新生代以来全球的构造和气候发生了很多重要改变,全球变冷,亚州内陆干旱化,亚洲季风起源和青藏高原隆升等,其中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冷是亚州气候环境演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通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机器认知与人类感知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众多领域日趋呈现出全自动、自适应的智能化模式。在此背景下,单一的二维数据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三维世界的探索,如何将广泛存在的二维信息快速、精确地恢复到三维空间已然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乃至工业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三维重建系统,作为完成二维信息到三维空间映射的有效手段,可以充分利用二维图像特征与投影轮廓等信息自动进行三维模型构建,旨在解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类新能源的深度开发与广泛使用得到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太阳能拥有资源丰富、无污染等优点,是最具有科研价值的可再生能源之一。然而,太阳能电池在制造过程或使用过程中,其表面将可能造成蓝斑、断栅、缺角、磨损等缺陷,该缺陷将会降低发电效率、减少使用寿命。因此,研究太阳能电池表面缺陷,并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以具有表面缺陷的光伏板为研究对象,利用图像处
光热发电是太阳能热利用的重要形式之一,研制出能够在中高温大气环境下稳定使用的高性能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是提高光热转化效率的关键。本文从实际需求出发,考虑到包括成本、工艺和实用性能等方面的需求,使用超音速热喷涂法制备的Co-WC涂层作为吸收底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CuCoMnO_x尖晶石复合氧化物作为辅吸收层并对其进行封孔,采用CuCoMnO_x-SiO_2复合溶胶作为过渡层连接吸收层和外层的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