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样方法调查基础上,选择云丘山海拔1000-1580 m之间作为植被样地,运用植物地理学、数量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等方法,对该区膀胱果群落的种群结构、植物区系、分类和排序、物种多样性以及种间关联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为膀胱果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膀胱果群落记录的维管植物有222种,隶属于62科158属,优势科、单种属现象明显,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61科157属221种,包括双子叶植物55科136属192种,单子叶植物6科21属29种。(2)研究区膀胱果群落种子植物分布区系类型多样,包含13个分布区类型和10个变型,其中属的分布区类型中,依据属数排列,位于前五的依次为:北温带分布属、世界分布属、旧世界温带分布属、泛热带分布属以及东亚分布属,充分说明本区具有明显的温带特性。(3)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将林木依胸径大小分级,以林木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采用匀滑技术,编制云丘山膀胱果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分析种群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看,膀胱果种群的年龄结构图呈中部膨大型,成龄期个体数量稀少,种群年龄结构表现为增长型;随海拔的升高种群结构由增长型转为稳定型。膀胱果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 II,生存率呈单调下降趋势,后期(Ⅴ-Ⅷ)降幅较高;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膀胱果种群具有前期稳定,后期锐减和末期衰退的特点。(4)应用Ward最小方差聚类法,将云丘山膀胱果群落72个样方划分为9个群丛,并论述了各群丛的基本特征。选择海拔、坡度和坡向3个环境因子,对膀胱果群落进行冗余分析(RDA),其结果与Ward最小方差聚类的一致性体现了各群丛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3个环境因子对群落物种分布的解释量仅为9.13%,对RDA排序结果进行999次置换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1,说明排序的结果可以接受环境因子对分布的解释量,但并不代表每个环境因子都对群落物种分布具有显著性。RDA第一轴从左到右海拔逐渐升高,主要反映了海拔的变化梯度,第二轴主要反映了从下到上,群落所处坡面越来越陡。结果表明,海拔和坡度的变化是影响云丘山膀胱果群落物种组成与分布的重要生态因子。(5)采用Patrick丰富度指数(S)、Pielou均匀度指数(J)、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λ)对云丘山膀胱果群落9个群丛及其3个片层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各群丛S、H、λ3个指数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J指数则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可见研究区膀胱果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主要受草本层的影响。从核密度估计曲线图可以看出,乔木层和灌木层S、J、H、λ指数的核密度曲线重叠度较高,表明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变化一致。草本的核密度曲线较宽,说明草本层在较大空间尺度上物种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强。通过箱线图分布情况来看,同一多样性指数间不同层的区别非常明显,与乔木层和草本层相比,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散布最广,且在J和λ指数中均有离群点。对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相关矩阵分析显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J、H、λ指数之间,S指数与H、λ指数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S指数与J指数相关性不显著。相关性最高的指数对是H与λ,以及S与H;S与λ,J与λ次之;相关性最低的是H与J,S与J。从物种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线可以看出,群落整体、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各自的S、J指数表现为不同的趋势变化,而H、λ指数则呈现出一致的趋势变化。(6)基于2×2联列表,应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以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数量分析方法对云丘山膀胱果群落进行种间关联性分析。总体关联性分析表明,膀胱果群落优势种总体关联性呈不显著正相关,反映出各优势种对群落环境有较一致的要求;χ2检验结果表明,云丘山45个优势种,990个种对中,有421对表现为正关联,569对表现为负关联,正负关联比为0.74;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中,正关联306对,负关联684对,正负关联比为0.45;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中,正关联390对,负关联599对,正负关联比为0.65。990个种对中,绝大多数种对的联结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云丘山膀胱果群落具有明显的次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