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围绕着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的企业改制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等方面,国有企业改革正向纵深发展。由“郎顾之争”引发的有关国企改革的大辩论,只是近年来国企改革的一个插曲,其结果并未导致国企改革大方向的改变。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作为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核心内容的经营者业绩考核与收入分配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事实上,自国资委成立后,有关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与收入分配制度一直是国资委规范的重要内容。同时,随着国企的改革、改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企经营者的收入水平不断攀升。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的快速增长作为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一部分,受到了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国企经营者的收入分配制度要体现按管理贡献分配的原则,但企业绝对业绩往往是经营者贡献的噪音信号。根据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范式与资源基础观,资源的数量、质量与市场结构是导致企业业绩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更准确地评价经营者的贡献要以企业历史业绩与行业业绩为评价标尺。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企经营者管理贡献的深入分析,运用委托代理中的相对业绩评价假说,就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安排如何更好地体现其管理贡献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第二章分别为导论与相关文献综述。主要内容是选题背景、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预期创新之处、研究逻辑框架、相关研究文献等。重点是给出研究的前提和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在梳理国企经营者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沿革后,针对流行的有关国企经营者收入整体偏低,激励不足的观点,进行了辩证分析。并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现存的国企经营者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问题是忽视相对业绩评价,没有更好地体现经营者的管理贡献,委托代理理论中的相对业绩评价理论证明,将含有代理人努力信息的相关业绩写入代理人的报酬契约,能够达到经济上的帕累托改进;经营者负盈不负亏,攫取大量的有限责任租;忽视相关者利益,尤其是环境业绩的考核等。第四、第五章分别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对国企经营者管理贡献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微观层面,将国企经营者的管理贡献分为劳动价值贡献和反映经营者企业家才能的熊彼特租金两部分,负有政策性目标的国企经营者的管理贡献表现在使用价值的创造和成本节约上。并将经营者决策的风险纳入经营者管理贡献的评估模型中。归纳了导致企业微观经济业绩差异的经济原因,得出国企经营者相对业绩评价的原则;在宏观层面,以经济福利作为评价标准,主要将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环境外部性纳入评价内容,使国企经营者管理贡献得到更客观、全面的评价。同时进一步论证了对竞争性国企所产生的环境外部性,可通过庇古税(或补贴)完全内部化,对垄断性国企,存在着反垄断和反污染的权衡,所以竞争性国企经营者的管理贡献应以微观经济业绩为评价标准,而垄断性国企经营者的管理贡献应以经济福利作为评价标准。最后结合微观和宏观,对国企经营者管理贡献的评价指标的构建进行了探讨。第六章关于国企经营者的收入分配制度。本文的国企经营者收入包括基本薪酬、绩效薪酬、中长期股权三部分。重点研究了激励报酬与股权激励两部分。构造了基于相对业绩的激励强度的理论模型,论述了基于相对业绩的经营者薪酬制度的策略效应。对我国目前于国有上市公司中试行的股权激励进行了探讨,并对股权流通对股权激励产生的一些负面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扼要探讨了国有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市场定价问题。第七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尚待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