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对掺假肉类检测新方法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0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其中,肉类掺假事件层出不穷,由于肉类制品来源复杂,加工程度高,现有的检测方法在样本肉类成分定性、定量检测过程中的局限性,对市场监管部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贸易公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目前,以分子生物学方法为基础的物种鉴别技术发展迅速。该方法能针对样本中的特定动物源成份进行分析鉴别。但在以混合肉类制品为样品时,现有标准方法受引物种类的局限,无法对同一样本中多种肉源性成分进行定性检测,造成定性检测耗时长,并且存在无法定量判定等问题。哺乳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mt DNA)具拷贝数高,易于纯化,保守性高等特点,通过mt DNA的测序结果与现有开放数据库的比对,能对物种进行精确的鉴定;借助新型高通量测序技术,可对样本中多个序列进行测序比对,目前,这一方法能够对99.94%以上的动物源成份进行鉴定,基于mt DNA与高通量测序分析相结合成为复杂的肉源成份样品定性分析的重要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在PCR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度灵敏的核酸定量技术,在转基因食品、快速检测、分子诊断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掺假肉类制品的市场监管过程中,判定样本是无意污染还是恶意掺假等问题,对肉制品样品中肉源成份的定量测定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首先建立肉与肉制品中提取mt DNA的方法,其次建立样本的定性分析方法,对提取的mt DNA进行特异性扩增,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结合数据库比对分析,获得样本的定性分析结果;再次建立样本的定量分析方法,对提取的mt DNA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结合定量标准曲线;获得样本的相对定量分析结果。由于DNA提取效率和DNA片段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定性、定量分析的结果,本文进一步探究了肉类中的嗜冷微生物、保存时间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动物组织的线粒体DNA样本采取酚抽提CTAB法、酚抽提SDS法、酚抽提乙酸钠—CTAB法、酚抽提乙酸钠—SDS法四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取结果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乙酸钠—酚抽提CTAB提取的DNA样品的线粒体DNA相对含量较高更加适合后续定性和定量分析。(2)对提取的mt DNA中Cyt B基因(约400bp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结合开放式数据库进行样本中肉成分的定性分析。为比较不同程序在测序量、精确度上的差异,本研究同时对样本总DNA,随机片断化,直接进行高通量测序的程序;比较2种程序后,本文中采用的程序在测序量、测序成本有明显优势且准确率为100%。(3)对不同比例的牛-猪混合肉模拟样品(100%、80%、60%、30%、15%、1%)中的猪肉成分进行了基于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相对定量分析,为研究方法的灵敏度,同时对(1%、0.5%、0.25%、0.1%、0.01%)的模拟样本进行了检测限研究。建立了以猪源性目标基因和内参基因Ct值的差值ΔCt为纵坐标,牛-猪混合肉标准样品中猪肉百分含量的对数值lg(x%)为横坐标的标准曲线。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方法在牛肉混猪肉样本中猪肉含量为1%~100%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85),检出限为0.1%。(4)本文以牛肉为样本,研究了嗜冷微生物(假单胞菌、不动杆菌、乳酸杆菌)、贮藏时间对DNA提取效率、片段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时间冷藏牛肉类组织提取的总DNA的提取率和片段大小分布存在较大影响。随着新鲜牛肉的贮藏时间延长(1d至14d),DNA片段越小,有机化合物污染程度越高(A260/A230 2.02至1.01)、蛋白质污染程度也越高(A260/A280 1.98至1.66)以及提取效率下降(从0.0202%至0.0006%)。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其安全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国家标准中提出了重要系统需提供可信验证的要求,目前国家重要信息系统都已经按照这一标准实行了等级保护。在云计算、数据中心等环境,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安装都是通过PXE技术完成的,相比于传统的操作系统启动方式,该方式可以同时进行多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部署
公共交通领域对涉及M2M(Machine to Machine)和H2M(Human to Machine)的需求日益增长。许多交通公司希望能开发自己的软件。由于能力不足或时间限制等问题,从底层硬件开发这些软
相较于传统的无机晶体材料,有机晶体材料往往显示出更加独特的优势,如集成度高、柔韧性好、可修饰性强等,因此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传统的晶体材料构成组份单一,其成分的单一性决定了晶体只具有一种性能,因此合成双组份甚至多组份的有机晶体材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将有机共晶材料应用于环境中污染物的去除也成为了环境领域新的的热点问题。本论文的研究旨在通过选取合适的原料体系,制备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
’苹果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cv.Pingguoli)作为延边州原产地保护产品是少数着红色果型大、抗寒、耐贮运的优质梨品种,其在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力。探究其在不同颜
自修复微胶囊具有智能修复水泥基材料损伤部位的功能,主要有裂缝出现前缓慢释放修复和裂缝出现后破裂释放修复两种。破裂释放修复是当前研究热点,而缓慢释放修复研究较为缺乏。本文提出一种具有缓慢释放功能的自修复微胶囊,以期达到水泥基材料裂缝出现前缓慢释放修复的目的。本文根据缓释型自修复微胶囊性能特点,以环氧树脂E-51为芯材、以乙基纤维素为壁材,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乙基纤维素(EC)包覆环氧树脂E-51的微胶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具有传统的规模优势,他们的营业网点遍布全国各地,也由此依靠规模效应取得了丰厚的收益。但是,这些银行的服务质量一直为人所诟病,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矛盾长期
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全景交通监控目标检测与跟踪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及跟踪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其广泛应用于城市智能交通领域。通过对监控视频中的
电化学氧化技术由于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氧化能力强、操作简单、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已成为一种极具前景的难降解有机污水处理技术。然而,平行板电极反应系统由于传质效率非常
本文合成了四种亚稳态光酸PAH、4-Me OPAH、5-Me OPAH、TCFPAH,并进行了1H NMR、MS和UV-vis表征。在室温水溶液和Triton X-100胶束中,光酸PAH暗反应均为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1.45×10-2和8.00×10-3s-1,质子解离态SP的半衰期由水溶液中的48 s延长到87 s。在胶束中反应速率常数明显减小,有利于溶液中质子浓度的积累,对于光酸PA
生物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联系密切的自然学科,在新课程理念关于加强现实与生活联系的积极倡导下,生物学教学实践愈加关注教育与实际生活脱节的现象,倡导生活化教学。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了解到实现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措施是更新现有的课程资源。目前校外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短板和薄弱地区,因此为了真正实现生活化教学,必须要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本文就是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的。本研究以山西运城地区的校外课程资源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