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贺直哉历经17年创作而成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演绎了由于女性贞操问题而引发主人公时任谦作的一连串悲剧以及他不断“自他调和”与解脱的曲折历程。
本论文立足于社会性别的角度重新审视日本近代文学作品《暗夜行路》,以小说内容为研究素材,进行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社会性别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文学研究家开始将文学作品与社会学理论结合起来,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很多空白。社会性别的观点倡导个性的张扬,力求摆脱世俗观念的桎梏,肯定个体的自我肯定与选择的权利,同时倡导摆脱男女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结束单一的男女二元分割,即: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男主女从”的性别期望中实现自我个体的认同,倡导两性平等的同时,鼓励两性放弃本性压抑而去实现本性升华。本论文也将继续围绕这一中心话题不断探讨,以下是笔者对本论文的综合概述。
正如题目所示, 《从社会性别的视点解读<暗夜行路>》,强调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观察这部小说。关于社会性别的定义,很多学者都做过详细的解释,本论文采用伊田信雄教授总结的最新定义,对《暗夜行路》进行解读。深处弱者·劣者地位的女性忍受着双重标准的道德评判,并且无意识中借用这个标准约束自身,进而压抑了个性。位居强者地位的男性虽然可以享受很多权利和自由,但是更加容易被这些特权束缚。主人公谦作饱受着各种束缚的羁绊,背负“罪恶之子”恶名的同时,努力说服自己接受直子的“不贞”。但是,无论是徘徊在道德与伦理边缘的谦作还是敢于表达自我主张的直子,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着自我认同。
论文中紧密围绕包括主人公在内的五个人物,分别是谦作、生母、直子、荣花、阿政。其中,生母与直子的性过失对谦作的人生观与道德观的再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面对荣花、阿政的经历,谦作也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这就为更加了解谦作的内心世界提供了珍贵的线索。因此,立足于社会性别的角度,重新审视并挖掘隐藏在《暗夜行路》中的力量关系,揭示明治时代父权制对主人公的道德思想与行为的束缚,男女性道德的不对称性以及个性压抑,便为本论文的写作目的。
本论文共分为三章,分别是:第一章《暗夜行路》与社会性别;第二章从社会性别的角度考察“女人的罪”;第三章从社会性别的角度考察时任谦作。
在上述研究内容中,体现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生母与直子的性格特征与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并非戴着性别眼镜观察角色,而是从事件本身出发,探讨父权制带给主人公的个性压抑以及女性自身的束缚。
二、全面利用社会性别与性别自由的诸多理论,多角度观察小说的人物,尝试挖掘女性人物追求性权利的主观意识。
三、将社会性别理论与文学作品有机的结合,同时将其与佛教经典的禅宗教法和庄子的经典著作结合起来探讨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