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80后”及其颇具特色的小说写作成为文化现实强有力的存在,并引发了不可拒绝的文学事实,“80后”文学现象成为在世纪之交出现的青少年写作现象的一种概括。本文从“80后”的文化身份定位,把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写作者及其写作现象统称为“80后”,由此延伸出“80后”文学现象、“80后”小说。中国八十年代以来体制改革、文化多元化等因素为“80后”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他们最初以“青春写作”为主体构筑的“80后”小说成为当代文坛不可回避的焦点,而消费时代背景下大众文化的多样性也导致了对“80后”文学现象评价的复杂性。本文通过分析“80后”文学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试图把“80后”文学现象放在宏观的历史中来考察其现象的产生与发展。“80后”写作者成长的文化语境从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到媒介传播方式,接受群体都与传统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有区别。从《三重门》伊始,“80后”小说突显了时代变迁中个人生命内部的生命体验,“80后”创作之初的“青春文学”类作品也带给社会文化、教育理念、文学观念等多方面的冲击。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挖掘时代背景与文化语境中“80后”的产生根源。第二部分通过对“80后”概念生成的梳理、文本分析来揭示“80后”小说的基本特征以及逐步接受精英文化的引导,开始呈现出转型趋向。第三部分分析“80后”与传统文学的联系与区别,“80后”小说文学批评的缺失以及对“80后”发展趋势作出可能性思考。由此得出:当今“80后”小说,不论是个人的小说创作,还是“80后”主编的文化生态圈,他们都在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表达自我,诉说这一代年轻人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但是“80后”小说依然缺乏科学合理的文学批评,媒体的炒作导致了他们的被误读。本文认为,“80后”小说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能抹杀“80后”文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80后”依旧在发展中寻找和探索新的定位、新的意义、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