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违实IF条件句的认知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ssddff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违实思维是人们推理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违实思维和假设思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根深蒂固。国外对违实的研究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并且引起了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已成为主要的研究领域,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1973年Lewis运用可能世界语义学对违实进行研究到最近认知语言学者们运用认知理论对其识解的日臻完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可管窥其巨大的吸引力。然而,汉语界对违实的研究几乎很少,可能是因为汉语缺乏句法特征,没有时态的屈折变化。自从Bloom(1981)引发关于汉语违实思维的论战以来,国内在语言学范围内较系统的论述主要有陈国华(1988)、Wu(1994)和蒋严(1998)等。本文尝试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人们在违实思维中是如何构建和理解这种构式的。在陈国华(1988)、蒋严(1998)和邢福义(1993)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尤其是运用Dancygier & Sweetser (2005)、Fauconnier(1985/1994,1997)、Fauconnier& Turner(2002)和Coulson(2001)等的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来研究汉语违实条件句。我们认为汉语条件句的引导词能激起心理空间的构建,在此基础之上主句得以评价。除了更多的依赖语境和“如果”、“要不是”、“假如”、“若非”等典型的条件句引导词外,汉语在构造违实条件句时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比如运用时间指示词,体态标记,否定和反问等,运用这些方法有助于人们构建违实空间从而来表达违实思维。我们认为,对于汉语违实条件句来说,运用认知理论尤其是心理空间理论对其加以识解具有可行性,令人信服,我们还可以看出,汉语的违实条件句和英语的违实条件句在语言表达和运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汉语违实条件句加以识解,可以扩大该理论对汉语言现象识解的运用范围。
其他文献
创新对于组织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只有不断创新,组织才能获得竞争优势。而提升企业创新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员工创造力。因此,关于员工创造力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以
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他的变质,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匡超人变质的首要内因。当尽孝与科举功名道路发生冲突时,匡超
<正>1木子头是一名消防兵,身材笔直修长,看起来成熟温和。第一次见到他,是十二岁那年暑假,大猛的父亲带我和大猛去部队看他。那时候的我还比较沉默,带着些许羞涩,微微低着头,
期刊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以象征着西方美好爱情的玫瑰的扭曲与凋零的过程为主线,刻画了女主人公艾米丽从一个对爱情渴望的淑女最终成了杀人
在知识教育基础上的文化升华 ,提高学科教育的文化品位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正> 一郁达夫是“五四”新文学的重要作家,著名文学社团创造社的创始人之一。他担任过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文科教授,而且是党领导下的进步团体自由运动大同盟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内,公共利益的保护单纯依靠行政机关,在行政机关违法或不作为而侵害公共利益时,没有建立依法追究行政机关责任的机制,公共利益的受侵害得不到救济。这表
语言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人们可以通过认识自己的语言来进一步认识自身,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语言具有社会性,一定社会的语言反映出其在文化、认知等方面的特点。研究汉语身心
夫妻约定一方将自己所有的财产转归另一方所有符合《婚姻法》关于夫妻财产约定的规定,仍应依据《婚姻法》处理,即生效的约定直接产生物权效力。甄别"约定"还是"赠与",关键在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这是国法学界关于法律意识概念的主流观点,在我国长期流行。这种对法律意识概念的解释,来源于前苏联的法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