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籍净土宗文献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an6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日佛教交流历史源远流长,日本净土宗的创立也依托于汉文佛典的东传,而日本由于各种原因,汉籍佛教文献保存相对完整。日本汉籍文献是对国内汉籍的重要补充,通过对日本的汉籍净土宗文献的目录整理以及藏经出版,考察日本汉籍净土宗文献的分布特征,探究其藏经整理的优劣,以文献为窗口窥见日本净土宗之流衍与嬗变,同时,对日本汉籍净土宗文献形成清晰具体的认识,为构建汉文佛教文献体系提供支撑。本文以日本的汉籍净土宗文献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介绍了论文主题的形成与研究现状,包括选题背景、研究价值、国内外对日本净土宗以及汉籍文献的研究现状;并对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进行规划,展望了本文的预期创新并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日本汉籍净土宗目录考订,通过采用大谷大学图书馆藏书中和汉书分类目录相关资料,对日本近代以前的汉籍包括准汉籍净土宗文献依据年代顺序作简单的目录整理,并通过目录的分析对日本净土宗的发展趋势进行解读:由于汉籍东渐的影响,文献的年代分布上以江户和明治维新以后为主;文献侧重义理讲解,类别上以依据佛典而作的宗义与宗义述作为主,明治维新以后受西学影响总记、历史、传记、艺术、法规类文献逐渐增加;文献的版本上汉籍文献占据绝对优势,以日文书写刊刻的准汉籍在江户以后慢慢增多。通过解读总结出日本汉籍净土宗文献阶段性发展特点,并以此对日本净土宗多元化的发展趋向进行肯定。第三部分为中日净土宗藏经文献比较研究——以《大正藏》和《净土藏》所收文献的对比为例,重点对两书编修优劣进行评析。《大正藏》作为日本藏经工作的顶峰,包含了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也保存了最为久远的净土宗文献。中国净土宗也在随着时代蓬勃发展,河北省佛教协会在2010年整理出版了《净土藏》,包括各类净土经典。以《大正藏》中被判定为净土专类、兼论含净土思想以及通论类文献205部,与《净土藏》所收314部文献目录进行对比,并选取两书中所共存的、净土宗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善导法师所著《观经四帖疏》进行版本对校,窥一斑而见全豹,总结出两书在藏经整理编修上的优劣,即《大正藏》所收净土文献繁而不杂,但由于成书年代较早,所选版本较为原始,讹误较多;《净土藏》所收文献滥而不专,除了净土宗内经典还存在许多例如禅宗、华严宗等其他宗类文献,在编修选材方面应更为谨慎,但其选取文献版本是经过严格校勘,无文字讹误的善本,更有助于现代佛教徒的阅读。最后对于日本汉籍净土宗文献进行回顾,探究其学术价值与文献学意义,总结其给我国净土宗文献整理出版事业带来的启示,提出中日汉籍净土宗文献之间扩大交流的必要性,并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展望汉文佛教文献体系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其他文献
采用低气味苯丙乳液制备了VOC趋于零、超低VOC、耐污渍效果佳的内墙涂料,探讨了PVC、乳液种类、遮盖聚合物、颜填料种类及功能性助剂等因素对涂料耐污渍性的影响。
长期以来 ,国内中压配电网线损计算困难 ,虽已做过大量研究 ,但仍未完全解决。文中针对这一难点以及遗传算法 ( GA)与人工神经网络 ( ANN)相结合的优点 ,提出了一种利用改进
随着高压直流输电(HVDC)系统的广泛应用,对其安全性的分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针对传统的HVDC系统安全性评估方法不能满足系统规模扩大和电力市场需求的问题,提出了基于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1955年全球首次开展骨髓移植术以来,骨髓移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血液病的治疗中来,现在逐渐成为治疗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方法。
从电力系统的同调性出发,优化相量测量单元(PMU)的布点,以最少数量的PMU反映系统在各种扰动下的主要动态行为。该方法利用扩展等面积准则(EEAC)稳定性理论中的主导模式概念,
大学毕业生“傍老”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社会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的缺陷。对于大学毕业生“傍老族”这一特殊的群体,笔者主要是从其产生的根源、造成
日本、韩国是同我国共属东亚儒家文化圈的重要国家,也是现代流行文化中,对全球影响深远的国家。我国作为邻国,受其影响更为显著,在青年群体中更是如此。本文研究以日韩语言的
采用XRD、SEM和电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Ni0.66Mn2.34-xCoxO4(0<x<2.00)系列NTC热敏陶瓷的相结构和电性能参数与Co掺入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当0<x<1.00时,形成尖晶石固溶体,ρ
基于ISO 9001的公共图书馆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实质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以读者满意度为服务的焦点。而图书馆后勤管理工作在图书馆日常运作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后勤管理工作
针对传统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的不足 ,在负荷曲线形状系数的确定、配变铜损计算、对配电网小 (或多 )电源的处理、支路和配变的线损率计算等方面对传统方法进行了改进 ;并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