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结构作为课程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一直都受到课程理论界与实践界的重视。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统一的课程政策,对于开设哪些课程、课程之间如何组织等问题似乎是已定的,无需探讨。因此,在我国对课程结构问题的研究并不广泛和深入,已有的论述大多局限于一隅,例如:选修课程怎样开设;各门课程所占比例应是多少等等。 随着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课程决策权下放到地方和学校,我国课程多样化的发展成为可能,这首先应体现在课程结构上。如何进一步认识课程结构,在实施中怎样调整课程结构,使它适应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这里面有太多的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在基本理论部分,笔者综合已有研究对课程结构的概念、组成框架、功能及影响功能的基本因素等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期望能够使课程结构的理论问题更加丰富和系统。 在比较研究部分,本文首先本从课程结构发展的层次着眼,并借鉴课程专家白月桥的观点将新中国以来颁布的多套课程计划划分为“三代”,每一代中包括一套或几套课程计划。各套课程计划之间尽管也是前后递承的关系,但是,它们所体现的是局部的、个别的变动,而代与代之间却体现着课程结构全面的、深刻的变化和发展,体现一种课程观念上的质的飞跃。用“代”一词要比“阶段”、“时期”更能体现这种变化、发展特征。也正是从这一点考虑,笔者没有对每一套课程计划作比较,而是从每一代中选取一套能代表这一代课程特色的计划,只求不会产生大题小做,以偏盖全之嫌。 然后笔者通过纵向的比较研究视角,在课程结构沿革的背景、课程结构沿革的目标和课程结构沿革的内容等方面对新中国以来的课程结构发展进行概括和梳理,揭示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发展的规律性特点,并总结出课程设计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沿革研究理念多元化、课程结构整合化、课程综合化、课程结构平衡化等问题对我国课程发展的启示。 在建议与实施部分,笔者根据所做的研究及其得到的启示,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提出了六条建构与实施的建议,主要包括如何实现课程设计理念多元化、如何促进课程结构整合化、如何促进课程结构平衡化等方面。以期能够对新课程结构改革有所启发。